中國山水畫發展到清朝,石濤主張以寫生為見長,重視發揮畫家的個性。提出“借古以開今”,“筆墨當隨時代”等新見解,對十八世紀以來的中國畫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巜淮揚潔秋之圖》就是石濤傳世佳作之一。
名畫賞析
巜淮楊潔秋之圖》屬中國古畫。材料紙本,設色。長:89.3厘米,寬:57.1厘米。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畫面描繪的是真實的淮楊秋景。河曲彎彎,秋水茫茫,坡岸轉折,蘆葦叢生,幾點紅葉增添了秋天的氣息。
近景垂柳依依,淮楊枝挺葉茂,岡丘四野,數間屋舍掩映于蒼翠之中,層次分明,錯落有致。遠處空曠的江面一葉孤舟,漁翁泛舟水上,平添了畫面孤寂超然之感。
畫中河岸呈月牙形,占據了畫面二分之一,河灘上的蘆葦于之相向,相互呼應,氣韻生動。
畫的頂部是長題跋。一直以來,文人畫都注重利用題跋以補充畫面的不足或升華畫面的意境。內容如闡述畫意,論述畫理,感嘆身世,針砭人生等。
此幅畫筆墨雄健,淋漓酣暢。用墨特點濃淡、干濕、順逆并用,連皴帶擦,是石濤特有的“拖泥帶水皴”法,描繪出濕潤沃疏的質感。
房屋粗筆繪之堅固座實,河灘的蘆葦用細筆勾畫,蘆葦隨風搖曳輕盈靈動,形成鮮明的對比。
滿圖灑落的濃墨苔點,吸收采用了董源一派的皴法點土石,配合著尖筆剔出草叢,使整個畫面蕭森郁茂,蒼莽幽邃,體現了淮楊秋景即有豪情奔放的壯美,又有清曠怡然的雅致。
畫家生平軼事
石濤(1642--1707年)清初畫家和美術理論家。原姓朱,名若極,廣西桂林人。為避亂世削發為僧,法名原(元)濟,號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
歷史上吃苦瓜最有名的人物,當首推石濤。餐餐不離苦瓜,甚至把苦瓜供奉案頭朝拜。他對苦瓜的這種感情,與他的經歷、心境密不可分。
石濤出生于明朝末期,明蕃靖江王朱守謙之子,悼僖王朱贊儀的十世孫。三歲時明朝滅亡。十歲時明靖王稱“監國”于桂林,不久因同室操戈被殺,石濤由宦官帶至全州湘山寺出家為僧。
粵西戰事頻發,石濤十四歲離開全州輾轉到武昌學習繪畫。他全面學習傳統技法,廣涉書法、詩文等藝術門類,十六歲的石濤在繪畫藝術方面已顯露出天賦。
《山水人物花卉冊》是目前所能見到石濤最早的作品之一。此冊其中一頁的畫面為:臨山的浩渺江水中,一葉扁舟隨波逐流,舟中一人捧讀巜離騷》。畫面下方題詩:“落木寒生秋氣高,蕩波小艇讀《離騷》。夜深還向山中去,孤鶴遼天松響濤。”樸實稚拙的畫筆,表現出石濤少有的恬淡靜穆的氣質。這是他學習傳統繪畫技法時期。
石濤在一則畫《大滌子題畫詩跋、卷一》中道:“融古法為我法,不囿于陳式,不拘泥一格,取其為己所好者學之。”他的個性特征在早期作品中已自然流露出來,為以后的藝術變革和個性的藝術形象塑造奠定了堅實基礎。
石濤藝術創新階段,是他在宣城的十余年里,飽覽名山大川,廣交友人,結識了很多知名的詩人畫家,往來于黃山、宣城、蕪湖一帶。三十歲創作《淵明詩意圖》,現藏于北京博物院。其后作《策杖圖》、巜梅蘭圖軸》、《觀音圖軸》等作品,明顯流露出石濤縱恣豪放,郁茂酣暢的筆墨個性。
石濤藝術達到升華和爐火純青是在南京和揚州定居時期。石濤在文人薈萃的南京如魚得水,在結識的社會名流中有不少收藏古畫的鑒賞家,他從中汲取豐富的繪畫技藝,兼以自身嫻熟的筆墨技巧,變化莫測的創造手法,他的作品別具一格。《石濤書畫卷》、巜秋聲賦圖卷》、《荒城懷古圖軸》、《山水清音圖軸》等作品現收藏于上海博物館。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石濤與世長辭,卒年六十五歲。在最后的歲月中,他還能以蒼勁流利的畫筆畫出一些作品,(1705年)的巜梅竹圖》為其中之一,現收藏于上海博物館。
藝術特色
石濤在繪畫藝術上成就極為杰出,他主張寫生,“搜盡奇峰打草稿”,飽覽名山大川,在他的繪畫作品中,無論是尋丈巨制,還是尺頁小品,都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和時代氣息,觀之令人難以忘懷。
石濤善用墨法,枯濕濃淡并用,尤其喜歡用濕筆,透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合,表現出山川的氤氳氣象和深厚之態。
技巧上用筆靈活,細筆勾勒,很少皴擦;粗筆勾斫,皴點并用。運筆酣暢淋漓,但又多方拙之筆,方圓結合,秀拙相生。
構圖新奇。無論黃山云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古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以傳達深邃之境。
藝術成就
石濤杰出畫家。善長山水畫,花鳥、人物畫也有很高的成就。美術理論家。石濤精通畫理,其理論收錄在《苦瓜和尚畫語錄》或畫冊跋中。
石濤與朱耷、髡殘、弘仁并稱為清初“四高僧”。石濤是影響清朝中期"揚州畫派”的崛起人,從“揚州八怪”、海上派到博抱石、石魯等許多引領潮流畫家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石濤的影子。他的藝術性格和藝術本體的“一畫論”與“筆墨隨時代”的主張,對方興未艾的水墨畫的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
文末
“一葉一清靜,一花一妙香。只些消息子,料得此中藏。”,我喜歡石濤的《竹石梅蘭圖》中的這首詩,愿我笨拙的付岀給讀者帶來一抹心靈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