穎川陳氏,由漢末入于魏晉,有十一代。
穎川陳氏十一代
陳寔,字仲弓,因做過太丘縣長故又稱“陳太丘”。以清高,有德行而聞名于世。兒子是陳紀(字元方)和陳諶(字季方)。
一次陳太丘有來賓,陳太丘就讓他的兩個兒子做飯,自己則和朋友論一學術之事,元方和季方既做飯又聽父親與客人論議,從而忘記了蒸米飯需要放篦子,因此米飯就成了粥,事后陳太丘問兩個兒子事況,又學到了什么,兩個兒子將父親和客人的話語一字不差的說了一遍,父親不僅沒有責怪他們,反而原諒了他們。
從上面可以看出陳太丘教子有方,不應米變成粥而責怪他們,而是思考了這件事的好或不好。學到了東西,陳太丘就認為是好,所以才沒有責怪他們。
有一次陳太丘與朋友約著出去,朋友在約定時間內朋友沒有來,所以陳太丘就走了,而陳太丘走后,朋友就來了。元方那時七歲,正在門口玩耍。朋友就問元方:“你爸爸在嗎?”元方回答道:“等你好半天了,現在已經走了”朋友便發怒,說道“一點都不人道!說好的跟我一塊出去,他沒有跟我說一聲就走了!”元芳說道:“您與我爸爸約定好的一個時間去,而你卻違背了時間約定,則是無信,而你對著孩子罵父親,則是無禮。”朋友慚愧,下車想摸摸元方的頭,元方則不理他。
七歲的他竟可以說出這樣令人無法反駁的話!
還有一次陳太丘去拜訪荀家,因為貧窮而又節儉,所以沒有顧仆人。因此就讓元方拉車,季方在后面持杖跟隨。長文很小,所以在車里坐著。到了荀家,叔慈開了門,有慈明敬酒,其余六人端酒菜。長文很小,坐在膝前。當時太史說:“真人東行。”
可以看出陳太丘的兒子們被教育的都很孝順。
有一位客人問陳季方:“你的爸爸陳太丘有什么功德,以至于天下都認識他?”季方說:“我爸爸就像桂樹生長在泰山的拐角處,上面有萬仞之高,下面有淵泉,上面為甘露所沾,下面為淵泉所潤。這時,桂樹哪知道泰山的高,淵泉的深!不知我爸爸到底有沒有功德。”
用拐彎抹角的方式,直擊對方心中,讓對方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