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節奏論秒了,工作壓力山大了,但我們卻一個一個“拖癌”了——患上了拖延的不治之癥。
在因為拖延承受負罪感的過程中,我們多是怪罪于“懶癌”。但根據作家梅根·麥克阿德(Megan McArdle)對“拖延癥”背后的真相分析,懶并不是唯一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優秀……
由于工作原因,梅根以作家為例,探究了“拖延癥”背后的真相。因為她本人就是一名病入膏肓的拖延癥患者。
準備為一篇稿子碼字了……
她查看了幾千次郵箱。然后做個購物清單,做了又扔,扔了重做,折騰了一堆。
突然看到“金本位制到底是不是最差的經濟政策?”然后就這個話題在facebook上與人爭論了半天。
接著又給十年沒見的老同學發個狀態。
哈,制作巧克力草莓蛋白奶昔的創意突然來了,她又創制出了新的美味食譜!
再然后在電腦上搜索自己的名字,看看自己創作過多少大家喜歡看的作品
……
稿子呢???明天吧。
梅根還有個非常有才超級出名的同事,他總是可以定期創作8000字的的作品,還是備受推捧的那種。她便向那個老鐵討問秘訣。
她的同事告訴她說:
嗯,首先,我會拖上兩三周。
然后我才坐下來開始寫。
這時我就出門去打掃我的車庫。
打掃完之后,我上樓,
然后下樓,再和老婆牢騷幾個小時。
最后,已經是幾天過去了。
要錯過最后交稿的期限啦,我便開始恐慌了,
那時我才終于坐下來開始寫啦!
也許這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這樣的作家們碼起字來,真叫一個當“拖”不讓。
拖延癥患者們面對任務時,總是遲遲不想進入工作狀態,并因此背著負罪感卻不自制,等到火燒眉毛了才不得已撒開腳丫子狂奔。
但背后的真相并不是都是因為“懶”,經過多年研究,梅根·麥克阿德發覺,拖延癥作家們的病根都是因為——
小時候語文課太過優秀了!
乍一聽是有點無理取鬧。
但事實上,大多習慣拖延的作家們學生時代總是自然而然、輕而易舉地成為語文課的佼佼者。
他們很少經歷失敗,他們的天賦使得他們穩居班級前茅。是的,他們已經習慣于依賴天賦,而不是老師們諄諄教誨的“努力奮斗是學業成功的關鍵”。
成長的經歷使他們依賴于天賦,并且習慣了成功。
當一個人進入職場,從事一份有競爭性的“職業性”工作時,這個人周圍都是與其水平相當的佼佼者們,因此每個人都從之前的佼佼者變為普通的一員。這與在校期間作為撥尖者的心理優越感相沖突,產生心理失衡。
以作家們為例。
大多數作家們隨著交稿截止日期的臨近,他們對于最終交一份白卷的恐懼超過了他們之前對于提交一份蹩腳的答卷的恐懼。由此他們“拖延”到最后但還是完成了。
而有些年輕的作家們到了交稿日期最終還是什么都沒有,由此幾乎毀掉了他們的職業生涯。是因為他們懶?還是因為他們無能?都不是。
他們也都是曾文筆不錯的優秀大學生們,打敗他們的,似乎只是他們未能沖破他們所設想的“寫出的東西不夠好”的這層藩籬。
越是習慣于過以往成功經歷的人,對于“不夠成功的作品” 心里越是懷有深深的不安。
我們一直所學習或閱讀的,都是著名作家和編輯們精心炮制的作品,這些作品實際上都是作家們絞盡腦汁,字斟句酌反復推敲的結果。
但作為學生的我們很少被鼓勵去看這些偉大作品的草稿,似乎這些作家們生而天賦異稟,從來不會寫出糟糕的作品,不會有錯誤,不會受到異議。
作家PastorSteven Furtic指出,“我們之所以會有深深的不安全感,是因為我們總是拿自己的草稿和別人的成稿比。”
很多“拖延癥”的產生,都不是因為我們真的懶或者完成不了,而是擔心我們做的東西不夠滿意這個心理在作怪。
當被迫要去面對沒有準備的挑戰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進入到自我設限的心理狀態,故意去做一些可能影響發揮甚或導致失敗的事情,這樣便可以為最終不滿意的結果找到借口。
有一份研究表明,人們在面對自己預料做不好一項任務的時候,會有意選擇影響他們發揮的藥物。
心理學家EdwardHirt寫道,“一個學生在考試前一晚沒有復習而是去看了電影,那么如果考砸了,他就將失敗歸咎于沒有復習而不是自己智力和能力不足。但如果考好了,他就會斷定自己有才能非凡,因為他不用學習就能考得很好。”
遲遲不交稿的作家或者其他“拖延癥”患者們,或許也有相似的心態,在為自己不能成功找到一個完美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