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棲息的場所,我們生活中絕大多數的場景都發生在建筑里,比如商店,辦公樓,工廠,學校,醫院,建筑同時也構成了城市優美的天際線。我們的家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礎,建筑承載著我們的夢想與歷史。
我是一名建筑設計師,每當向別人介紹自己職業的時候,他們總是以為我是室內設計師,沒辦法,我們所接收過的建筑知識太少了,現在我們迎來了一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發行的《建筑的故事》,這本書的文字作者是帕特里克·狄龍,英國著名建筑師、歷史學家,普利策獎獲得者。出版有《英國的故事》,《最后的革命》與《琴酒的近代歐洲史》。繪畫作者是斯蒂芬·比斯蒂,他是享譽國際的剖面圖大師,DK御用插畫師。慣用墨水與水彩創作,據說他畫畫不用尺,每一張圖都是他一筆一筆畫下來的。他的畫受到兒童與成人的喜愛,目前引進到國內的圖書有《科學全景圖:典藏版》,《古代文明驚奇透視》,《DK兒童穿越時空的旅行》。
這本書用寬幅全彩剖面圖來介紹建筑,從原始人建造的房屋開始入手,精選了16座傳世建筑,16張全彩寬幅剖面圖,16次深入建筑肌理的抽絲剝繭,16次全程私人導覽。這些圖都是等比例繪制,讓人仿佛身臨其境。金字塔、帕特農神廟、萬神廟、巴黎圣母院、水晶宮、紫禁城等等這些享譽世界的偉大建筑所畫成剖視圖,可以看到建筑的內部,更直觀的感受三維空間,了解許多隱蔽工程,更能理解建筑大師的設計手法、設計理念及建筑的藝術性。
01人類締造了建筑,同時建筑也改變了人類
有人說“建筑是石頭的史書,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建筑是居住的機器?!比祟悇撛旃ぞ撸脑飙h境,不斷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從茅草屋到玻璃采光頂,從拱券結構到鋼結構,從居住建筑到紀念性建筑,單一的居住需求一步步多樣化起來,人類把掌握的越來越多的知識和技術運用到生活中,并且體現在不同時代的建筑中。建筑技術的革新,改變了我們人類的生活方式,比如玻璃、地暖、電梯,這些技術的發明使我們越來越親近自然,生活舒適,適應時代的需要。
《建筑的故事》引言是“建造一棟房子”,簡要地介紹了建筑的發展史,以及各種建筑部件如何慢慢演化、改善,從而讓我們居住得更舒適。比如書中寫到為了讓室內光線明亮,人們需要一些能夠兼顧采光與防雨的東西。于是沙子被加熱融化,再冷卻固化成堅固的薄片,就制成了玻璃。還有工程師將鋼梁和柱子固定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框架結構,這樣人們就可以快速制作出宏偉的建筑。本書文筆通俗易懂,又生動活潑,可讀性極強。建筑背后的故事,也是人類文明進化的歷史,人類反復思索、更加強大的歷史。
02精密圖解,剖析建筑細部
本書詳細介紹了16座傳世建筑的前世今生、文藝復興、美學革命和工業革命對建筑影響,還穿插介紹了建筑流派的關鍵人物:伊姆霍特普、莫里斯主教、安得烈亞·帕拉第奧等,還有包豪斯學校,雖然這所大學只存在了幾年,但是它所傳承的精神“一切皆有可能”影響了世界許多國家的建筑史,所有這些歷史細節和16座建筑一起帶領讀者進入熟悉而又陌生的建筑世界。
我們熟知的紫禁城,是天子居住的城市,是當時我國天下的中心,明成祖朱棣希望給他的臣民創造一個完美的世界,一個微型的中國,一個秩序井然,和諧美好的地方。朝臣們走進紫禁城大門內上朝,軍隊出發去征戰疆場,但是紫禁城內卻平靜如常。從午門進入,先來到一個巨大的前院,院內有金水河,蜿蜒穿過整個紫禁城,太和殿矗立在高高的漢白玉基座上,殿內的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巨龍則口銜寶珠。最好的雕刻藝術,最美的風景,最高形制的建筑,如今宮殿依舊,但是朱棣統治整個世界的美夢卻永久地破滅了。
本書的繪畫作者斯蒂芬·比斯蒂甚至畫出了龍椅,還有在上面的皇帝老兒。真是讓人大開眼界,一飽眼福。
帕特農神廟建造在雅典衛城之上,古時候,雅典衛城是雅典城的要塞,他們在這里躲避危險,也在這里歡慶勝利。無論人們是從雅典周圍的群山上,還是從海上的船只上看帕特農神廟,它都如同衛城的冠冕,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風光無限。
菲狄亞斯為這座神廟創作出了他最偉大的浮雕作品,在一面山花上,他講述了雅典娜的誕生,另一面山花上則展示了雅典人民選擇她作為守護女神的過程。在圓柱的頂端他雕刻了半人馬與神的戰爭,在這些浮雕中最為精美的作品是一幅柱廊內側的橫式帶。這條橫式帶沿著柱廊延伸,繞行一周,連為一體。橫式帶上描繪的是雅典人民的游行場景,他們向著帕特農神廟行進為雅典娜獻上一件新袍子,這美妙的景象永久地凝結在了浮雕中。
帕特農神廟不僅僅是一座獻給女神的殿堂,它還象征著雅典人的精神。
每一棟建筑,都有個值得細說的故事,等待你的發現。
03創造建筑的未來,創造美好的未來生活
建筑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像一條線串聯出許許多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內涵外延都極其豐富。
日本建筑師伊東豐雄說,“從今往后,建筑的重點將變為重新關注恢復與自然的關系,恢復地域性,恢復土地固有的歷史文化以及創造全新的社區?!苯ㄖ休d著我們的生活,技術與藝術的碰撞在時空中變化、循環、更新,一代又一代推陳出新,理性主義與人本主義熠熠閃耀,與其他技術共同譜寫我們美好的未來。
筑博設計集團執行首席建筑師,“童筑文化”創始人,兒童建筑教育推廣者馮果川曾說建筑是一個非常好的窗口,讓孩子去了解文化,了解人類的文明。他主張讓兒童從小接觸建筑,從培養美育入手,用合適的材料制作自己心中的建筑。兒童學習建筑要從觀察開始,思考并發現問題,再到動手實踐,不斷試錯,解決難題,這個過程體現了理性思維和感性認識加創造力。未來世界的主人公不需要掌握多少知識,最需要的是創造力,是整合的思維能力,建筑建造的過程恰恰就是如此。
建筑是人類發展的有形“史書”,任何傳承與創新都會在建筑中留下刻痕,建筑學的內容通常來說包括技術和藝術兩個方面,兩者缺一不可。《建筑的故事》這本書既講述了工具技術帶來的建筑革新,也訴說了各個歷史時期建筑的藝術成就,細膩的剖面圖,附上詳細的解說,不僅適合愛好建筑的成人閱讀,也適合兒童沿著歷史的脈絡探索著名建筑,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