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牽一只蝸牛去散步》是臺灣作家張文亮寫的,也是我在孩子幼兒園學期末的評價手冊上,看到了這篇文章,內容大抵是: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么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仿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么上帝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上帝啊,為什么?”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么?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我感到微風,原來夜里的微風這么溫柔。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么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是上帝叫一只蝸牛牽我去散步。
2.
小區附近最近要新開了一知名美式英語培訓,還在裝修時期,小區的媽媽群里就展開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討論。
“什么時候開業,試聽課什么時候開始?光咱們班的孩子就夠單獨開幾個班了?!?/p>
“學費多少,一周上幾次?一次上多長時間?”
“能不能先開平常日的課,我們周末學其他的已經安排滿了!”
在此之前,因為孩子們才上幼兒園小班,都在興趣班的最低年齡線上徘徊,所以學與不學皆在自家范圍內知曉。這一次為了達到時間上高度統一,一起去上課說不定可以要個團購價格,各位家長才將孩子現有課程一一道來。
A家長:“我們周三晚上舞蹈,周四晚上主持,所以我們最好是周末了,不過兩節課周末也安排不開。”
B家長:“我們周三晚上舞蹈,周四晚上主持,周五晚上美術。一周兩節課的話,我們時間上好像串不開了。”
C家長:“我們周一到周五晚上在線學英語,周日上午學機器人,下午舞蹈和主持。周日忙一整天呢?!?/p>
D家長:“我們周三周六晚上學圍棋,周日學機器人,時間還能安排開?!?/p>
E家長:“我們什么都沒學,本來打算中班再做打算,看來已經是落后分子了。”
我經常開玩笑的說,其實每次hold不住的都是家長??荚嚦煽兟浜罅耍议L開完家長會回來就會立馬找輔導班寄養孩子;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入選的想做主角,落選的回去暗暗“發奮圖強”,結果都是孩子的業余休息時間進一步被壓縮。
不是孩子覺得自己落后于其他人,而是她們的爸爸媽媽?,F在家長有一句口頭語叫:“大家都學,不學就輸在起跑線上了。”可是這個起跑線在哪里?
3.
其實我是贊成孩子多元化發展的,龍生九子,各不相同。同樣的孩子,擅長的方向一定不相同。我們何苦非要要求這世上的孩子們千篇一律呢?!這個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雷同的孩子。
當別人家的孩子去學習舞蹈的時候,其他養女兒的家庭就迫不及待的把自家孩子也送去學舞。全然不顧孩子的自身是否合適,孩子的興趣是否在于此。家長只用一句:“某某某都學,你也得學。要不然的話,別人會你不會,那比賽的時候,就沒你的份了。”來堵住孩子的悠悠之口。
我曾經親身看見過孩子舞蹈班的同學,那個四歲的小女孩每次來上課都是哭著、鬧著,被媽媽押來的。當我跟她媽媽聊天的時候,媽媽說了一句:“她就喜歡畫畫,天天在家里畫,可是這么大的孩子,去學美術能學什么呀!我還是讓她學學舞蹈,這以后小姑娘的形體啊、氣質啊又好看又高雅!”
媽媽說的沒錯,學舞蹈孩子的確有很多的好處,但是如果她天生愛美術,那為什么不在這方面進行發展呢?非要將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孩子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好多家長又要說:“他們這么小,懂什么呀。還不是我們做家長的幫他們做決定!”其實不然,孩子也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只是在思想和身體各方面,沒有完全達到成人的成熟度。所以才需要監護人,但是在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他們是完全知道的,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其實很容易就能看出來。
有一個朋友的兒子,對古箏特別的感興趣,就算沒有學習過古箏的時候,他自己在家里面看教學視頻就能一看一個多小時。如果這不是興趣放在,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所以,建議各位家長,培養自己的孩子的同時,千萬請不要磨滅了孩子的天性,也不要用自己的興趣來掩蓋了孩子本身的興趣。
也許,她們會是那只慢慢爬的小蝸牛,可是這一步一步的往上爬,走的卻是屬于她們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