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給我頒發了一個榮譽證書。
尊敬的黎亞女士,您捐贈《演說影響力》書籍1000本。
衷心感謝您的慷慨與支持
愛心助力青少年公益事業
特發此證,謹表謝忱和敬意!
關于這個證書,老師問我自己要如何發朋友圈?
這二天,我腦袋中一直盤旋這個問題,思來想去總覺不到位,寫得太長有啰嗦之嫌,寫得太短,又無法盡實。
語言比鏡子更能反映人的真實面貌。
語言也是最暴露一個人,只要你說話寫字,就能讓人了解到你。
君子坦蕩蕩,我當然不怕人了解我。
只是寫什么說什么,關鍵的核心是自己清楚自己最終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我總是很貪心,在一件事情上既想突出老母親的理想世界,又想記錄完整來自老師的教誨,當然還有自己在意的公眾形象。
我也總是習慣性猶豫,既渴望得到大家關注,又不愿意暴露太多,怕大家期望越大希望越多,最后因為自己能力或者惰性問題,相反生了失望來。
可是,老師一而再催促我,也識穿了我想偷懶的把戲。
要我自己從零走到1,先完成,老師再幫助我完善。
逼得我認真思考關于贈書的來龍去脈。
這二年,跟隨晉杭老師參加千天演講打卡,對比我自己,是有巨大改變與進步的。
我個人最滿意的是,與母親之間的有效互動。
通過語言的溝通、交流,傳遞信息,我算真正走進了母親的世界。
不僅僅是做老媽媽的貼心小棉襖,噓寒問暖,更重要的是開始懂得這位叫“趙雪萍”的女子的喜怒哀樂。
以前擁抱媽媽,媽媽的身體是繃直僵硬的,她不放松,這種不放松是一種慣性的自我保護。
因為她受傷害太多,對于觸碰到她身體(也是內心)的任何人與物體,都時刻警覺設立屏障。
這些傷害來自方方面面,但很大一部分是來自親人們的不理解,尤其是兒女們對她言語、態度的傷害。
通過不斷的試探,調整,我觀察到這二年,媽媽明顯舒展了。
我一次次張開的懷抱,媽媽越來越自然、順從,甚至依賴與享受。
媽媽也主動張開懷抱,主動去擁抱她愛的人。
這一切的變化,是我通過學習演講學會傾聽學會表達,也學會去挖掘現象背后的深層邏輯。
深刻理解到:真正愛是接受、理解,更是允許。
而懂得比愛更為重要。
我想我是懂媽媽的。
幾次三番,我問媽媽夢想是什么?
媽媽口徑一直:“自己的兒女都成材,為國家為社會為老百姓多做善事好事;
我的兒女幫助國家培養多多的人才;
國家富強老百姓過得好。”
在這一點上,我應該算是媽媽的乖女兒,潛移默化早就開始了踐行。
18年前,我與潘先生便開始助學家鄉的幾位女童受教育,我們承諾從小學陪伴到上大學。
6年前遇到尊敬的上師,我們又開始每年不間斷助養藏區的一批僧尼與佛學院弟子。
2019年遇到晉杭老師,當我明確媽媽的心愿,我更大的渴望也是希望幫助建設家鄉,為家鄉做點事情。
真正如母親所言為家鄉:培養人才。
感謝社會的發展,家鄉現在已經難有輟學的學生,但死讀書會考試不代表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幾次回到家鄉了解到,家鄉的孩子們閱讀與演講需求很大,但環境氛圍并不能滿足。
新的時代,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家鄉,迫切需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考試機器,而是具有獨特靈魂、思想豐富、語言干凈的全面性人才。
短短的語言也藏有大大的智慧。
在社會上立足有所建樹,各行各業都離不開用語言做精準表達。
如何用四兩撥千金,如何化干戈為玉帛,語言的魅力猶如靈丹妙藥般神奇。
我深刻感受到學習語言的意義。
要準確的表達,要有好的交流,必須豐富我們的語言,多閱讀看書多思考,才能夠生發起內心的教養。
而一個有教養有學識的人,既可在臺上慷慨陳詞激情演講,也能夠在生活中有理有據陳述觀點。
懂得運用語言的人,一定也是家庭中謙和有禮,言語溫和的或父母或孩子。
這樣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家庭,也會變得更加和諧穩定。
而我的家鄉,也才有真正富饒可發展可傳承的精神基礎。
學習不是為了打工,不是只有生存。
學習應該是為了更好的成為自己,做一個始終有夢想的人。
我的老師,90后許晉杭老師,已經用他的知行合一做出了榜樣。
老師的年齡與現代的學生們沒有代溝;老師也已然是榜樣的力量;老師的語言是智慧的玉液瓊漿;老師的經歷真實動人。
我只需要穿針引線,將老師請到我家鄉的孩子們面前,就有機會一起描龍繡鳳織錦繡家園啦。
而我則在幫助老母親完成夢想的行程中,有了更大的自我突破,最終成為一個更有價值也更有影響力的人。
這,便是我捐贈的前因后果。
傾綿薄之力,盡純心一片。
(今天是2021年6.18,我千天演講打卡第77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