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6歲孩子的媽媽,最近,我一直在問自己,是否跟上了孩子成長的腳步……答案是否定的,在育兒的路上,真的走過很多的彎路、錯路……
孩子剛出生時,看到他哭,手忙腳亂;看到他不喝奶,著急忐忑;看到他不拉粑,緊張擔心;看到他不睡覺,滿腹抱怨……
那時,我為了滿足孩子的生存需要,忙活的焦頭爛額,作為新手媽媽,看到平靜之外的一切、正常之外的一切,都感覺到無比的焦慮,面對稍有的非常態,心就開始發抖,力就不知道該往哪兒使,那時,真后悔,怎么就不懂他、不知道他為什么哭、為什么不喝奶、為什么不……
孩子漸漸長大,看到他吃手,不問青紅皂白地掏出來;看到他尿褲子,責怪他為什么不發出信號;看到他吃飯時亂丟東西,嘮嘮叨叨說個不停……
此時,生存需要基本能夠滿足,健康問題基本能夠解決,新的情況出現了,孩子開始了新的需要,他開始用他自己的方式探索這個世界,了解這個世界,而他的探索方式是大人所不懂的,甚至是大人所無法接受的,于是,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判斷、甚至用自己的主張,對孩子開始了阻礙式的教養,兩套完全不同的思維體系開始了初級的抗衡,而由于孩子還不會表達,還不會爭辯,所以,大人勝,孩子用他無聲的表達反抗著父母……
終于,孩子會說話啦,此時,我們聽到的“不”越來越多啦,看到的反抗行為越來越頻繁啦,對于產生的矛盾也越來越無計可施啦!
此時,面對越來越有自己想法的小家伙,面對越來越有反抗精神的小“魔鬼”,傳統家長如何能夠理解他們的反抗,他們嘴里的“不”,其實,是自我的成長,是自我意識的萌芽,是未來成長的鋪墊……
于是乎,面對與自己不同的聲音,要么貼標簽,“不聽話”“不懂事”“不乖”……要么用溺愛的方式,換取片刻的乖巧,短暫的妥協,暫時的風平浪靜……要么用懲罰的方式,捍衛自己的權威、保護自己的地位、震懾幼小心靈的“萌芽”,于是,家庭成為了沒有硝煙的戰場,父母與孩子成為了隱形的對立雙方,不是你勝,就是我勝……
幸虧,在這個階段,自己遇上了正面管教,通過學習,漸漸地讀懂了他,漸漸地做到了與他的課題分離,漸漸地引導孩子做自己、漸漸地用和善與堅定并行的方式與他共同成長……
然而,如今,孩子又成長到了該學習的時候(其實,是否真的到了該學習的時候,或許還是受外界影響的主觀判斷吧!),排斥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可憐巴巴地告訴媽媽,我就喜歡玩……面對突如其來的“學習”問題,自己似乎又陷入了新的困惑與彷徨之中……
在孩子的生活中,圈出“學習”領地已有幾天啦!面對孩子的各種排斥,又陷入了新的困惑與焦慮,新的本領恐慌再次降臨,該不該學,如何學,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適宜的學,如何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各種問題一窩蜂地向我襲來。
就這樣,自己又慢了孩子一拍,他成長了,而我又跟不上他成長的腳步啦,面對新的成長階段,新的成長問題,又開始有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啦!不過,問題是學習的好機會,感謝兒子又給了自己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此時,先生也帶著困惑尋求新的本領與技能……
回想孩子的成長,反思自己的教育,不禁汗顏,不禁感嘆,自己始終被兒子成長的腳步追趕著走,時不時地被他落下,而做不到提前預設,早做準備,幸虧路上遇到正面管教,幸虧堅信育兒需自育,幸虧在漸漸地讀懂他,幸虧一切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