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立的咨詢師不僅應該是一個好的聆聽者,也應該是一個好的參與者。他聆聽,忍受來訪者投射出來的矛盾性、未知、無助、混亂、孤獨,但又不強求自己對病人的價值觀全盤接受;他參與,但以非評判的態度回應,不對來訪者施加個人價值影響。當咨詢師失去中立的態度和立場,分析的氛圍被打破了,精心營造的潛意識舞臺遭到破壞,當下情景中的主題可能轉向,這些會導致咨詢的僵局、甚至咨訪關系的破裂。也許在來訪者看來一個中立的咨詢師是一個不夠滿足的客體,他們會表達“你一點都不關心我”、“我說得那么難過你卻沒有任何表示”、“我的咨詢師看上去是那樣冷冰冰”,但對于處于精神分析工作框架下的咨詢師而言,他應該做到的是既不做一個滿足的客體,也不做一個拒絕的客體,他像一個容器,通過用具體化、解釋、共情等技術為來訪者營造一個安全、可信任的環境,并且能夠在這種氛圍中帶著來訪者一起朝著內心深處走而非對著表面問題隔靴搔癢。
在林濤老師的講授中,我深感咨詢師維護中立態度的必要性,同時也對林老師列舉的咨詢師守不住立場的例子不禁反思。有的咨詢師試圖通過人格治愈或是在分析中成為勝利者,有的咨詢師對分析的方向有期待、無法忍受困難、僵持,還有的可能在最初商談咨詢設置時就已經無意識的遠離了分析的態度,所有這些偏離,或許多少和咨詢師自身不夠相信精神分析治療能真正發揮作用有些關系,當面對來訪者的焦慮時,咨詢師自身的信號焦慮開始“報警”,亂了方寸和陣腳,最終干擾了咨詢效果。這也印證著咨詢師能走多遠,就能帶領來訪者走多遠這句話。咨詢師的個人成長,路漫漫其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