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天概念挑戰: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過,而事實上很多人至死,都沒有思考過。朝聞道,夕死可矣。每天打磨一個清晰、準確、必要的概念,這是第82天。
我為什么想要打磨“使命”這個概念?
在人生的不同節點,都有感覺到自己隱約被一種使命感召喚,但可惜,直到現在,我也沒有抓住那一閃而逝的感覺。打磨一下“使命”,希望下次能感知到它的到來。
什么是使命?
百科上的定義為:使命感,即一個人對自我天生屬性的尋找與實現。
獲得使命感的前提是取得身份認同。
什么是身份認同呢?
身份認同在很多地方也被稱為同一性。這個概念包含的含義是很復雜的,你可以這樣簡單地理解:當一個人獲得了身份認同之后,他就對“我是誰?”這個問題,有了一個相對確定的答案。
每一個人都有天生屬于并適合自己的那個角色,無論你是醫生還是科學家,又或者廚師也罷,也許你現正在從事著某個并不情愿的行業,這些都是使命感最淺層部分的表現,亦即人類為了生存而從事的初級使命感行為。
但這樣的認同會隨著對社會文化及人類經濟乃至哲學宇宙等整體的認知而逐漸加深,從而更加清晰化那個自我本有的個體屬性,并出現一定的排他現象,促使自己努力轉換到那樣一個角色中,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個人的行為反饋獲得正確與否的指引,這時候使命感的認知深度就開始形成。
當身份認同建立以后,“我”變成了一個不言自明的東西,不需要去想。你可以自然的脫口而出:我是一個作家,是一個歌手,是一個商人。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繼續向前,以成人的姿態去建立新的關系,迎接更多的挑戰和精彩。
使命感不能夠強求。
我認為使命感不能強求,當一個人忠于自己內心時,使命感就會自然而來。
所謂使命感,就是它貌似是由自己而來,但其實只是經由自己而來。
法國精神分析大師拉康說:欲望著別人的欲望。意思是你以為你的欲望是你的,但其實都是欲望著別人的欲望,比如,欲望著父母的欲望,欲望著集體乃至人類的一些欲望。
你們的確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但又對它非常向往,那該怎么辦?
一個辦法是去聆聽自己微弱的感覺的聲音,如聆聽身體,聆聽夢,聆聽自己的感覺,嘗試持續地表達和追求它們,讓感覺的流動成為一種持續的存在。也可以試試,看看我們在某些時刻徹底自由時,會是什么樣子。
我個人認為,也許《天才向左瘋子向右》這本書中講的那種故事是可能的:一個人隔一段時間就會把自己關家中幾天,這幾天,完全信任自己的自發性,任何念頭出現就去追隨,結果到了最后,他的感官敏感度可能會拔到不可思議的高度。
還有一個可以使用的方法是,過于使用頭腦的人,可以去注意那些被你視為嚴重的人格缺點的東西,它們常常正是你自己的聲音。然后,可以試試在一段時間內,徹底允許自己去活出這些缺點來。
例如嚴重的拖延癥,這樣的人會用頭腦拼命批評自己的拖延,但卻發現就是無濟于事,因為這個“內在的批評者”常常就是內在的父母,而那個試圖拖延的部分,就是“內在的小孩”在對抗??梢院煤迷囋?,在沒有大的影響時,就給自己一段時間,徹底完全地拖延。
有了使命感之后是怎樣的感覺?
用幾句詩來形容吧:
“雖千萬人吾往矣?!?/p>
“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九死其猶未毀?!?/p>
我所說的一切都是錯的,在我寫下這段文字之后,我就開始思考我原先的思考。
在任何時候,都能夠想清楚做明白的人,相互之間在茫茫人海之中,是可以一眼識別出對方的。
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你有想打磨的概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