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年的第一周,按照以往年度總結早就林林颯颯寫好,年度目標和計劃也慢慢被清晰地羅列出來。
中午午休的時候特意去看了自己去年的計劃目錄,包含喜歡的、追逐的、讀書的、寫作的、運動的、工作的等等幾十上百條,百分百完成的不到三分之一。
換一座城市看了五月天的演唱會——17年和閨蜜去的廈門;
每去到一個城市都要去晨跑一次——17年跑過四五個城市;
給自己一場半程馬拉松——17年跑完了人生中第一個半馬;
去海邊露營——去了沒去過的楊梅坑,面對大海烤串,抓螃蟹;
上半年完成競聘轉崗——17年5月順利競聘并轉崗;
每個月給自己做一頓飯——幾乎每個周末都下廚一次;
學會20支舞蹈——每周幾乎不曾間斷地堅持舞蹈課。
……
其他大部分計劃只完成了部分,比如該讀的書還沒讀完,該寫的字還沒寫完,該看的話劇還沒等到,該見的人還沒主動去約。
當然也有許多意外的收獲并不在計劃之列,比如勇敢地辭職,比如順利拿到駕照。
雖然許多目標沒有完成,但這一年并不算不美好。
(2)
一個人的目標本該是階段性的,在不同時期對自己有不同的要求,在變化的環境對生活也會出現不同的需求。
目標可以有,卻也不能作為衡量這一年過的是好是歹的唯一標準。
定目標的初衷是為了讓自己接下來的生活更有計劃,讓時間分配的更合理,讓明天過的更有期待,而不是刻意賦予它必須完成的沉重色彩。
前幾天朋友寫了一篇文,說人不能自嗨,定目標的時候只顧暢想,不顧結果。
我笑說,那我今年計劃要減半,不能到了年末自己打臉。
其實我從不怕被自己打臉,因我從不把計劃當做是使命必達的結果,它只是我行動的手冊,是監督,是期待,卻不是唯一。
有人年初定了1個目標實現了它,有人定了100個目標實現了10個,不能說100%完成那1個目標的人就比10%完成那100個目標的人強。
這就跟一個人成功了不一定是靠努力,但一個人不努力就不會成功的道理一樣,目標跟努力是充分條件,卻不一定是必要條件,更何況是年初的目標。
(3)
讀書的時候,因為要過年了就很樂呵,不為什么高興,就是單純的開心。
工作后過年就不一樣了,一臨近過年就意味著又要看自己離目標是更接近了還是又變遠了。
身邊總會有人問你今年的目標實現了多少,說不出答案,但這些提問也是在提醒自己要去面對這些問題。
朋友圈各種花式的倒計時,各類APP也早已幫你做好了年度總結,每當這個時候你只能選擇去面對,去回顧,然后展望。
這些外在的提醒總是在無形中給一年的總結創造了一絲儀式感,無論這一年做了多少,我們都愿意停下來回過頭去看一看這一路走來的自己。
早上聽廣播,聽到一段很走心的年度總結,謝謝自己每一份不被別人看見的努力,而這一年我只想給自己的計劃寫一句話:把當下最重要的事做好,把這一年最重要的事完成。
這一年謝謝自己
轉眼2017年就要過去了,
這一年,我們努力過,拼搏過。
這一年,我們有歡笑,也有淚水。
辛苦了這么久,好好地謝謝自己:
謝謝自己
在壓力無助的時候
堅持了下來
謝謝自己
在迷茫困惑的時候
尋找到了方向
謝謝自己
在失望絕望的時候
重新燃起了希望
謝謝自己
在遇到困難的時候
沒有選擇放棄
謝謝自己
在孤單寂寞的時候
依然充滿陽光
謝謝自己
在別人誤解的時候
可以不以為然
謝謝自己
在心累到無言的時候
告訴自己一定要堅強
致敬這一年所有的磨難
你們只會讓我變得更強
致敬這一年所有的歡樂喜悅
你們是我生命中的五彩斑斕
致敬自己
你的每一份不被別人看見的努力
在2018年都會加倍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