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jiào)。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釋】:
犯而不校:犯者,人以非禮犯我。校,計較義。然人必先立乎無過之地,不得罪于人,人以非禮相加,方說是犯,始可言校。若先以非禮加人,人以非禮答我,此不為犯,亦無所謂不校矣。
吾友:舊說:吾友指顏子。其心惟知義理之無窮,不見物我之有問,故能爾。孟子橫逆之來章可參讀。
【譯】:
曾子說:“自己才能高,去問才能低于他的人。自己知道多,去問比他知道少的人。有了像沒有,充實像空虛。別人無理犯我,我能不計較。以前我的朋友曾在這上面下過工夫了。”
【析】:
? ? ? 曾子在這里所說的話,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學說。"問于不能","問于寡"等都表明在學習上的謙遜態度。沒有知識、沒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錢不值的,在他們身上總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所以,在學習上,即要向有知識、有才能的人學習,又要向少知識、少才能的人學習。其次,曾子還提出"有若無"、"實若虛"的說法,希望人們始終保持謙虛不自滿的態度。第三,曾子說"犯而不校",表現出一種寬闊的胸懷和忍讓精神,這也是值得學習的。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釋】:
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旦多才,其才又甚美。
驕且吝:吝,慳嗇義。驕者,恃才凌人,吝者私其才不以及人。非其才不美,乃德之不美。
其余不足觀:其余,驕吝之所余,指其才言。用才者德,茍非其德,才失所用,則雖美不足觀。必如周公,其才足以平禍亂,興禮樂,由其不驕不吝,乃見其才之美。
【譯】:
? ? ? 孔子說:“若有人能有像周公的才那樣美,只要他兼有著驕傲與吝嗇,余下的那些才,也就不足觀的了。”
【析】:
? ? ? 孔子的意思是,無論什么人,即使他才能再大(比如有周公那樣的才能),如果他具有驕傲自大和吝嗇小氣這兩種缺點,人們不用看他各方面的表現,就可以斷定,這個人總體素質不行,德行不佳,才能發揮不出來,不會有什么成就。
子曰:“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釋】:
谷:古代以谷作為官吏的俸祿,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 不至于谷,即做不了官。
【譯】:
孔子說:“學了三年,還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析】:
? ? ? 從本章看來,孔子是反對將學習手段化的。他認為為了物質,為了俸祿而學習是低層次的;超越物質,超越為求官干祿學習的人,才是難能可貴的。
? ? 孔子的育人標準,著眼點在人本身,人本主義教育。要把弟子們培養成“士”和“君子”。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德才兼備的知識分子,是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不僅要有高尚的品德,而且要有廣博的學識。因此,孔子在強調士君子學道守道的同時,又要求“篤信好學”、不恥下問,涉獵廣博的知識、學問。而“士”是一般的知識分子,他們以知識、技能、智慧、道德立足,以自由人的身份和面目現世,不同于當時的貴族統治者,也不同于從事體力勞動的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