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阿姨問我媽:你女兒做什么工作?
我媽:文案,文案策劃。
阿姨:文案是什么?
我媽:我其實也不大懂,好像是寫方案,寫東西的吧...文書類工作吧..
阿姨:哦~文員是吧?
文案,其實這個職業很少人知道主要工作是做什么的,甚至很多人連“文案”二字都沒聽過。要做一枚好文案,首先要有文案認知。
文案?文員?行政?打雜?
文案,英文叫[copywriter]也就是copy+writer
大多數人形容自己的文案職業的時候都會說我是copy,而不是writer。并不是因為大家都默認自己的工作是搬字的,而只是因為順口(所以非文案工作者不要誤會了)。早期“編輯”這個職業也是文案的范圍里面,而編輯的工作更多的是,先搬后改。
度娘上對[文案]一詞是這樣解釋的:
文案,原指放書的桌子,后來指在桌子上寫字的人。現在指的是公司或企業中從事文字工作的職位,就是以文字來表現已經制定的創意策略。文案它不同于設計師用畫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現手法,它是一個與廣告創意先后相繼的表現的過程、發展的過程、深化的過程, 多存在于廣告公司,企業宣傳,新聞策劃等。
度娘的解釋稍微官方,我的理解,文案其實就是以文字為基礎,運用各種風格形式,對企業、有形或無形產品、人物、事件等進行包裝及策劃推進,最終目的是宣傳、品牌建立甚至促進銷售的技術型工作。
?**在國內,文案并不如設計受待見******
曾經有人對我說,“文案嘛,不就是寫寫廣告語寫寫文章,如果這樣都能幾千萬把的工資那我覺得這就非常輕松好賺了。”
外行人都認為文案這個工作沉悶簡單,包括我曾經的上司們也是這么認為。他們總是有個誤區,認為只要是讀過小學的、識字的、小學拿過全校征文比賽一等獎的人,都能做文案。他們不懂設計軟件,無法對設計師進行深入的瞎逼逼,所以遭殃的就是文案了,誰讓他們都讀過書呢?
找不到工作嗎?去當文案呀!
想找活少錢多的工作嗎?去當文案呀!
你識字嗎?當然!那去當文案呀!
一直被逼著與設計“一較高下”。總會有人跟你說,設計工作很牛逼辛苦,他們的電腦總是一大堆素材,原來做個設計需要那么多東西啊~你們文案電腦啥都沒有,就是文字文字文字...其實不同的工種本就不能完全帶著可比性,但是硬要比較也是能說個區別的:[設計的素材在電腦里,文案的素材在大腦里。沒有電腦,何以設計;沒有電腦,文案還有一支筆;筆都沒有沒關系,文案全在嘴巴里。]
或者可以建議大家去網上搜索一些比較經典的國外平面廣告,獲獎的大多數不全是因為設計本身,而是文案表達的理念打動人心。
文案有什么不好?我們文案,
明理耐操,宜室宜家。?能說會寫,勝過你媽。
(沒有攻擊設計的意思,我也是很喜歡設計的,和我熟點的人都知道我正在學設計,因為會設計的大神太牛逼了!)
?**搞清楚用戶想要了解什么訊息******
洞察,對于文案工作非常重要。好的文案,要有洞察和才情。
當你在寫營銷文案的時候,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受眾,并且抓住用戶的痛點,也就是用戶需求,利用用戶無法解決但需要解決的事情,延伸到自己的產品上——我的產品能解決你的XX需求——你為什么要用我的產品。從大眾共性需求中抓住誰都知道但是往往誰都忽視的要點來擊破,在這里我舉幾個例子:
>臺灣全聯福利中心
[花很多錢我不會,但我真的很會花錢。]
洞察點:
“花錢”是什么意思,大家都懂,但對于“會花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超商、便利店、小賣部到處都是,怎么樣才能把自己的特點提出來進行差異化?全聯福利中心把“消費習慣”包裝成“經濟美學”——買東西哪都可以,但在全聯福利中心消費不但只是買東西,而是讓你“把錢用的更到位”,通俗點說就是“花對錢、會花錢”,側面告訴消費者,在這里購物,性價比高。
>
Keep
[自律給我自由]
**[哪有什么天生如此,只是我們天天堅持]
**
洞察點:
Keep是一款移動健身軟件,健身是一件簡單但又非常難的事情,雖然簡單,只要堅持運動就有成效,但是“堅持”卻是人們難以堅持的事情。自律和自由,這兩個詞在某程度上就是對立的,怎么把對立的依據變成統一指向?自律=堅持,只要堅持,達到了想要的目標,才能”自由“,比如自由地吃,放膽吃,吃了胖了不要緊,因為我有keep,keep給了我自律堅持健身的機會,自律堅持健身延續提供我能自由操控身體的本錢。
>
杜蕾斯
[Happy Father's Day]
洞察點:
這是杜蕾斯比較經典為人熟知的一則廣告。 [To all those who use our competitor's products: Happy Father's Day.祝那些用我們競爭對手產品的用戶:父親節快樂。 ]所有的安全套都只有一個特點:安全。那么究竟用哪個品牌比較安全呢?產品再好也不過跟同類競爭對手一樣,最好的結果就是“安全不出事”。但與其告訴用戶我們的產品有多好,不如逆向思維,“嚇唬”消費者,你用我的產品我保證你安全,但是你不用的話......那可就難說了。
>
一哥澳門豆撈
[敢鮮至喺打邊爐]
洞察點:
首先解釋一下這句廣告語,這是一句粵語,原話是“咁先至喺打邊爐(這樣才是打火鍋)。”店家將“咁先(這樣才是)”改成“敢鮮”,一語雙關,除了告訴食客,我們這的火鍋才是真的火鍋以外,廣東人吃東西追求“鮮”,除了新鮮,還有原鮮,店家能做到所有的火鍋食材都是保證新鮮,才會把“敢鮮”做成招牌口號。“吃火鍋就是要吃新鮮”、“這樣吃火鍋,才叫吃火鍋。”
?看過了,聽過了,消費者記住了嗎?
這幾天坐小車聽到電臺在播一個電臺廣告:
“XX貸款,無中間商賺差價,手續簡單批款快,balabalabala......利息低至7厘4!哇!那么劃算啊!對哦!7厘4哦!7厘4哦!7厘4哦!詳情請撥打400-XXXXXX“
這廣告有個誤區,這是電臺廣告,也就是只有聽不能看,所以耳聽立記很重要。廣告商究竟想要消費者知道什么,是不是它的名字或者電話號碼?我問了當時聽到這個廣告的人:
我:你記得這個廣告講什么的嗎?
他們:貸款。
我:還有呢?
他們:7厘4。
我:還有呢?名字呢?電話號碼記得嗎?
他們:名字沒聽到,電話是400-XXXXXX,這號碼好記!
如果電話不好記呢?過了十五分鐘我再次問他們的時候,他們已經把號碼給忘記了。有人說,記電話號碼更重要,我覺得有興趣,馬上撥打就好了,哪管叫什么,對我不重要。聽上去貌似有道理,但是當你在開車,長途,沒有辦法馬上撥打電話的時候有可能這個廣告就失去它的用處。
實際上,中文字給人的印象刻制比長串數字要存留的更久。有誰是記得自己手機上某些人的電話號碼但是不記得這個人是誰的?不記得名字更不會記得號碼。
其實只要減少7厘4出現的次數,了解貸款的人一聽這個數字就能馬上判斷7厘4劃算還是不劃算,所以7厘4的次數出現多了對于實際的宣傳沒有太大的作用,只要告訴聽眾,“我們是誰”或者“我的電話是多少”,7厘4講完以后再次重復名字和電話就可以了。
作為一個千年甲方野生文案,我說的未必是最正確,但是經驗可鑒,其實文案就是說人話。就算要裝逼,也要裝的明明白白。讓用戶糊里糊涂的不叫裝逼,叫瞎掰。千萬不能自嗨,約定俗成的東西可以稍微運用,不能一昧炫技。
就像談戀愛,只感動自己感動不了對象的叫單戀;
寫文案只打動自己打動不了受眾的叫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