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個難題,說難不難,說易可也不易。譬如我們上學(xué)時,那些筆記做的滿滿的學(xué)生,未必考試就勝于筆記本上空無一字的學(xué)生。記而不知用不會用,記了也沒用。這恰也是教育的偏頗,往往老師給學(xué)生的忠告是“學(xué),努力學(xué)!”卻忘了告誡或教其“學(xué)以致用”。
讀書寫作也是如此,讀了不用或不知用,不知如何用,等于沒用。此類問題,比流行感冒還流行。往往我見有人說速讀,限時讀完多少本書之類的,他以為這是練武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有快的好處,但快必不全,不全則不細。若純讀而以求掌握其觀點、故事梗概,快也無妨。
但如果也要寫,讀快書,說句自尋死路也不為過。
譬如我們不用動手,而純以想象,在腦海里編一個故事,想一個畫面,其實甚為容易,但要把這故事、這畫面寫出來,大不容易,惟有臨淵羨魚、書到用書方恨少之嘆。
道理也很簡單,故事梗概和畫面,只是骨架,但完整的作品,必是有骨有肉的。所以,能把故事大綱寫幾萬字的人,未必寫得出一萬字的好小說。骨骼雖然不能少,可是有血有肉的,才是活物。無血無肉,那是干尸。
寫作,無論你是要表明觀點還是要發(fā)揮思想,必是細細描摹,有血有肉的呈現(xiàn),才能把觀點、思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講故事,并非只需要講一個人從小如何長大如何最后如何,它終究是在寫人,人必是有心的,有靈和魂的,這些都是寄托于血肉甚至本身就是血肉的,并非只有骨骼。假設(shè)給你一架骨骼看,除了學(xué)醫(yī)的,恐怕無人能看出來什么門道,反倒是嚇了一跳。但是給你一副有血有肉的人體畫,雖然骨骼還是那個骨骼,可是有意境。蒙娜麗莎臉上的微笑,我們可以浮想聯(lián)翩,但蒙娜麗莎的頭骨,跟其他骷髏比起來,那是爺倆比雞巴——一個鳥樣。
而我們多數(shù)時候見人寫的小說或文章,只是“干尸”而已。
血肉是從生活、經(jīng)歷、讀書、思考中而來。“快”字,解決不了血肉問題,譬如沖動往往是情緒極快的時候,但沖動的結(jié)果往往令人后悔。
也見過一些人分享寫作和讀書事,分來分去,聽眾觀眾享到的只有他是如何打造“干尸”的“奮斗歷程”,既無可學(xué)之處,亦無致用之法。所以,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在生活、經(jīng)歷、讀書、思考中多注意血肉問題,必有幫助。
這問題說起來也挺“干尸”。試舉幾例說明。
《圍城》中描寫李梅亭跟妓女搭訕而尋求買汽車票,這一招大出同行的趙辛楣和方鴻漸的意外,李梅亭很是得意,錢鍾書的描寫如下——
“李先生恨不能身外化身,拍著自己的肩膀,說,老李,真有你的!所以也不謙虛說:我知道這種女人路數(shù)多,有時候用得著她們,這就是孟嘗君結(jié)交雞鳴狗盜的用意。”
我在微信讀書上看見有很多人為這個比喻寫想法,大贊錢鍾書奇思妙想。確實是奇思妙想。《圍城》這本書,我讀了很多遍,一直在想錢鍾書的奇思妙想從何而來,譬如““李先生恨不能身外化身,拍著自己的肩膀,說,老李,真有你的!”這句描述的奇思妙想,實際上從讀書中而來,錢鍾書學(xué)以致用而已。
董若雨的《西游補》中寫孫悟空被一個老人救了出來,老人忽然跟孫悟空合體,原來這個老人便是孫悟空自己的真神,于是孫悟空“慌忙唱了個大唱喏(re,三聲),拜謝自家。”
錢鍾書即從此書中學(xué)來,而描寫自己筆下的人物時,讀以致用,貼切奇妙。錢鍾書有篇文章——《小說識小》——這篇文章類似于讀小說的筆記,其中記載了此事,他覺得孫悟空此語“曲盡心理”(描寫心理很詳盡到位)。并且,錢鍾書特意說:“人之自負才能本領(lǐng)者,每作一事,成一文,津津自道,恨不能現(xiàn)身外身,于自家唱喏拜謝,香花供奉,匪特我我周旋,形神酬答而已。”
錢鍾書的文字略有點文言味,這句話說成大白話就是——自負有本事的人,每干成一件事,寫出一篇文,就念念叨叨到處分享,恨不得能用孫悟空化身的本事,化出一個自己來,對著自己作揖稱贊,對自己膜拜燒香拍馬屁,這并非僅僅是為了禮儀上的應(yīng)酬答謝而已,而是他們心里沾沾自喜不可一世的“自負”在作祟。
錢鍾書還嫌不夠,對這個心理揣摩大加贊賞之外,還舉了很多佐證,說陳松山《明詩紀事》中蔡羽之下引文《太湖備考》云:“陶周望云:羽置大鏡南面,遇著書得意,輒正衣冠北面向鏡拜譽其影曰:易洞先生,爾言何妙!吾今拜先生矣!”(陶周望說,蔡羽弄了一面大鏡子朝南放著,每每寫出一篇文章,自我感覺寫得不錯,就穿西裝打領(lǐng)帶扶正帽子刷牙洗臉對著鏡子作揖叩拜,贊揚鏡子里的自己說:易洞先生,你咋這么牛逼能寫得這么好,我真是敬服膜拜先生您啊!——易洞,就是蔡羽的字,因為蔡羽以善《周易》自負,所以稱自己為“易洞先生”,意思是,洞察了《易經(jīng)》。)
這是中國人的,錢鍾書還寫了一個外國人,說德西昆《全集》中寫了一個人,非常敬畏自己,只佩服自己,別人在他眼里都是狗屎,這人有多崇拜自己呢?他每次說到英文詞的我,也就是“I”時,都先停下來,脫掉帽子,鞠躬才行。(對“我”(“I”)鞠躬)。——這很像動不動分享自己出書或?qū)懙墓肺参拈喿x量高的人的心理了!
錢鍾書讀書真是多,看這筆記,足以讓人嘆服。但我們更該嘆服他讀以致用的本事,《圍城》里關(guān)于李梅亭那個心理的描述,明顯從錢鍾書平日里讀書仔細讀、仔細記、仔細思考的結(jié)果而來。讀以致用,錢鍾書真是代表。
容老衲先拜謝一下自己,老衲讀書,便能發(fā)現(xiàn)這一層,別人不成。??
然話說回來,要發(fā)現(xiàn)這一層,非得用心細讀細思善記憶總結(jié)不成,快是沒用的,尤其男人,快了不好。
《圍城》里這種讀以致用的光芒到處都是,譬如李梅亭跟一個寡婦的傭人兼情夫吵架,
李梅亭說:豬玀!你罵誰?
傭人說:罵你這豬玀!
李梅亭說:豬玀罵我!
傭人說:我罵豬玀!
錢鍾書的描寫是——兩人“雞生蛋”“蛋生雞”的句法練習(xí)沒有了期。
本來繁復(fù)的無聊的對話,被他化用一個生物怪題,徹底描寫到位。
譬如《圍城》里寫趙辛楣想念甩了自己跟別人結(jié)婚的蘇小姐而跟方鴻漸就“想念”這個問題聊天,
方鴻漸說:“那時候也許蘇小姐真在夢見你,所以你會忽然想到她。”
趙辛楣說:“人家那里有工夫夢到我這種孤魂野鬼。并且他已經(jīng)是曹元朗的人了,要夢見我就是對她丈夫的不忠。”(注:注意“孤魂野鬼”四字,實是說自己無人愛、分手后的孤單心酸。)
方鴻漸瞧他正經(jīng)樣兒,笑得打跌道:“你這位政治家真是獨裁的作風(fēng)!誰做你的太太,做夢也不能自由,你要派特務(wù)工作人員去偵察她的潛意識。”
方鴻漸這句話,這種“靈感”,實際上來自錢鍾書非常愛讀的一本書——《笑林廣記》,其中有一則笑話便是講一個怕老婆的男人做夢有女人,而夫人不許他做夢有女人,他宣揚從此不睡覺。(《笑林廣記殊稟部》——有一個人怕老婆。有一晚做夢竟然笑出聲來,妻子搖醒了他,問:“你夢見啥了?這么高興!”丈夫不敢說謊,說:“夢見我娶了個小妾。”妻大怒,罰他跪搓板于床下,自己下床去找“家法棍”,想打丈夫。丈夫說:“夢里的事,怎能當(dāng)真?”妻子說:“什么夢都可以做,這種夢不許你做。”丈夫說:“以后不做不就是了。”妻子說:“你在夢里做,我咋知道你做沒做?”丈夫說:“既然如此,以后我夜夜醒到天明,再也不睡就是了。”)
這是讀了書,把這種靈感反用而已。
金庸的《射雕英雄傳》里,黃蓉是個非常聰明的角色,郭靖背他上山求一燈大師療傷,朱子柳攔路,出三個題目讓她答,其中有一副對聯(lián)——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
黃蓉對——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肚腸。
這對聯(lián)出自明代馮夢龍的《古今譚概》,金庸、錢鍾書都很喜歡這本書,但直接引用,比較生硬,所以金庸的描述是——
那書生見難倒了她,甚是得意,只怕黃蓉反過來問他,于是說在頭里:“這一聯(lián)本來極難,我也對不工穩(wěn)。不過咱們話說在先,小姑娘既然對不出,只好請回了。”
…………
原來當(dāng)年黃藥師作此對時,陳玄風(fēng)、曲靈風(fēng)、陸乘風(fēng)、馮默風(fēng)四弟子隨侍在側(cè),黃藥師以此與四弟子開個玩笑。其時黃蓉尚未出世,后來聽父親談及,今日卻拿來移用到漁、樵、耕、讀四人身上。
這就是活學(xué)活用了,用得很圓滿。實際上,如果熟悉四大名著,會發(fā)現(xiàn)金庸的小說中,有很多活靈活現(xiàn)的化用《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的地方,都很成功。
這就要求對書細讀、苦讀,揣摩透了才行。
實際上,即便是名著本身,也是活學(xué)活用的多,譬如《三國演義》里,諸葛亮草船借箭,其實這種借鑒的方法,在《三國演義》第七回“袁紹磐河戰(zhàn)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中,孫堅便已經(jīng)用過——
“黃祖伏弓弩手于江邊,見船傍岸,亂箭俱發(fā),(孫)堅令諸軍不可輕動,只伏于船中來往誘之;一連三日,船數(shù)十次傍岸。黃祖軍只顧放箭,箭已放盡。堅卻拔船上所得之箭,約十?dāng)?shù)萬。當(dāng)日正值順風(fēng),(孫)堅令軍士一起放箭。”
后來諸葛亮草船借箭,跟這個差不多,只不過諸葛亮在船上扎草人,孫堅直接用木船而已,諸葛亮有霧掩護,孫堅沒有而已。黃祖軍只顧放箭,曹操軍也是只顧放箭;孫堅三天得箭十?dāng)?shù)萬,諸葛亮也是三天得箭十?dāng)?shù)萬。諸葛亮出山時,孫堅已死,但相信諸葛亮可能聽說過孫堅借箭的事情,所以“借用”此計。但曹操之精明,非黃祖可比,諸葛亮之聰明也更勝孫堅,所以加入了周瑜逼、曹操能、有大霧等,把這個故事講得更好而已。事雖相同,但表現(xiàn)的人物不同。
但相信大部分讀過《三國演義》的人,也許只知道諸葛亮草船借箭,根本不知道孫堅借箭的事情。這等讀書,也是白讀,讀了也不會用。
所以,讀書不在讀得多不多,得看怎么讀,一本書,讀過四五遍以上,方可說讀過。想要讀以致用,那需要更多次,還要腦子靈。否則,就當(dāng)個吃瓜群主,只看熱鬧,千萬別去寫作了,丟人!
—————end—————
(本文首發(fā)公眾號“愛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