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關于多重人格分裂的紀實小說是我花一周的時間讀完的。其實這本書能夠給人帶來多方面的思考,包括不同人格所表現的意志品質、人的多面性、多重人格的融合以及關于人格分裂者所涉及的法律道德問題等。挺有意思的一本書。
為了讓沒有讀過這本書的小伙伴有個概念,我給大家摘錄一段內容介紹:
1977年,美國俄亥俄州連續強暴案嫌犯比利?米利根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對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無記憶。事實上,在他體內總共有24個人格存在,這些人格不僅在性格上,甚至連智商、年齡、國籍、語言、性別等方面也都不盡相同。這些不可思議的人格,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他到底是個欺騙公眾的騙子,或只是個不幸的受害者 ?
父親自殺,繼父百般虐待,這讓比利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逃避這個世界──多次自殺,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來安慰、保護自己,這兩種力量紐結在一起,將比利撕成碎片 ……
當比利閉上眼睛,會有守護者里根出來擊退施虐者,會有8歲的承受者戴維哭泣,女同性戀阿達拉娜、流氓菲利普、職業騙子凱文、小丑利伊、工作狂馬克…… 像是一個隊伍,每個人承擔不同任務
一個人格來承受我的痛苦
一個人格來表現我的快樂
一個人格來保護我的身體
一個人格來享受他人的關愛
一個人格來學習逃脫
……
一個不穩定的人格體系
對于比利多重人格的成因,本書并沒有給出答案,也許是天生的。在比利3歲6個月的時候,克莉絲汀就存在了。之后在他人生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人格“竊取”時間,借助比利的肉身去做自己的事情,但他們之間并不共享彼此的記憶,所以每個人在醒來的那段時間可能需要處理各種突發的狀況。正因為這樣混亂的記憶,讓比利從小被扣上“騙子”的帽子,而作為主人格的比利卻并未真正意識到其他人格的存在。但這些人格的每一次出現似乎并不是偶然,他們的安排像一個設定好的程序。正像簡介中寫的,有人承受痛苦(戴維),有人精于逃脫(湯姆),有人致力于保護(里根),有人善于分析(阿瑟)……在需要他們的特定時刻,相應的人格就會出現。而這一安排很大程度上是由阿瑟在主導。最為一個領導者,他能取得其他人格的信任,獲得威望,并定下規則。阿瑟和規則在一定程度上構成的內部的調節機制。但是阿瑟是一個過于冷漠的人。他無法理解阿達拉娜的孤獨和對愛的渴望;他阻止湯姆對瑪琳娜的愛,因為他認為這會造成混亂。阿達拉娜曾經控訴阿瑟,“什么更為重要?提高精神層次,還是表達我們的情感?也許我不該這么問,因為你是個冷血動物。對一切講求邏輯的你來說,要想成為高效率的杰出人士就必須壓抑感情。可是如果你對別人不再具有價值,你會變得非常孤單。”的確,在混亂時期,阿瑟失去了掌控力,只能孤獨地待在自己的角落,沒有人會想起他。
在阿瑟的規則下,分為受歡迎的人格和不受歡迎的人格。劃分標準,在我看來卻決于每個人格的“價值”。受歡迎的人格包括具有某種特殊技能的人,身體強壯能夠保護自身的人,具有繪畫天賦并能創造經濟價值的人,替其他人格承受痛苦的人,弱小能引起他人同情的人等等。毫無疑問,這些人格所展示最突出的一面,是有益比利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的。相反,不受歡迎的人格包括舉止粗魯野蠻的人,以玩弄別人為樂的人,幻想不勞而獲的人,虔誠的信徒從而與無神論相悖的人等。這些人格在阿瑟看來是麻煩的制造者,在他們占有比利的時間內,干了很多他所不齒的事情,甚至是犯罪。阿瑟就禁止那些不受歡迎的人格出現,想徹底抹殺他們的存在。但是,如果從另一個角度考慮,每個人內心都住著一只小惡魔。有時候,就是想制造些小麻煩。在遇到一些事情時,也會表現的自私、懶惰、殘忍,我們也會常常幻想不勞而獲,這些都是人天性的某些方面,不可抹殺。但,幸運的是,人都是有底線的。
通常情況下,在默認的內部調節機制下,各人格各司其職,即使有小小的偏差,他們整體上也是過的去的。但是,"比利"是不幸的。目睹了繼父暴打母親的過程,遭受繼父的性虐待,承受著周圍人的非議,讓他陷入了混亂。原有的有序的人格體系崩潰,那些不受歡迎的人"竊取“時間,不斷地讓比利陷入困難的境地。雖然,阿瑟、里根、亞倫和湯姆在精力調節,但他們自己也像陷入了巨大的漩渦,這種混亂讓大家絕望。
主流社會的傲慢
對于比利這種具有多種人格的人,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對于他都不是包容的。家庭很大程度上是形成進一步人格分裂的誘因,而大眾的好奇、排斥、不安甚至是那種不懷好意的曲解進一步把他推向崩潰的邊緣。對于人格分裂人士,這個社會似乎缺少適合容納他們的體系。整個社會是為“正常人”服務的,而對于那些小部分人群的需求,確實依舊站在一個“正常”的角度上,用自己的標準去解讀,人類還真是驕傲呀。殊不知,那些“不正常”人士卻是把這些“正常人”不為人知的一面毫無顧及的展現出來。也許是過于“打臉”,才不允許存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