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心理學(六)(文/夏濱)
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心理咨詢個案:那是一位29歲的小伙子,兩年前被女友分手,他至今不能忘懷。最令他不能忘卻的不僅僅是那份戀情,還有至今不敢去問清的對方為什么要分手。但是這兩年他過的一點也不輕松,他常常到女友的公司去偷偷看人家,默默地給女友的父母買東西,甚至沿著女友以前去過的地方一個一個走過去。但是,他卻仍然沒法釋懷。
愛戀的親密關系的結束,會讓當事人產生強烈的心理和情緒反應。心理學上經常把失戀后的心理反應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抗議”;第二階段是“放棄、絕望”。
通常在抗議階段,被遺棄的一方為了讓對方回心轉意,會苦思冥想自己究竟做錯了什么,怎樣才能重新使對方愛上自己。隨著這些行為的愈演愈烈,被拋棄的一方對對方的愛情不僅不會減弱,反而不斷地加強。這種現象被稱為“挫折吸引力”,意思是當愛情受到阻礙時,被遺棄者對戀人反而愛得更深了。
在愛情行為中,有一個叫做“羅密歐和朱麗葉效應”和“挫折吸引力”是同一類的反應。心理學家德斯考爾(Driscoll,1972)等人在對愛情進行的科學研究時發現,在一定范圍內,父母或長輩越是干涉兒女的感情,青年人之間的愛情也越深。也就是說如果出現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系的外在力量,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更強烈,戀愛關系也會變得更加牢固。
同樣的情況,心理抗拒理論(Reactance)認為:如果人們失去行動的自由,會奮力爭取重獲自由(Brehm & Brehm,1981)。因而,如果我們面臨失去某件事物的危險時,我們可能反而想得到的更多。
這樣的行為其實是有生理學基礎的。精神病學家認為這與多巴胺有關,前面幾章愛情心理講到的關于多巴胺和愛情你還記得吧。在戀愛剛剛開始時,產生多巴胺的系統被激活。在抗議階段,多巴胺的活動也會增加,使遭到拒絕的戀人感覺到更為強烈的激情。真是令人苦惱的多巴胺。
事實上,要真正斬斷情絲真的不太容易,尤其是當你在一段愛情關系里投入較多的情況下。當愛情消失時,而他(她)還處于愛的狀態中,這就會對他(她)大腦中負責情感、認知和由獎勵驅動的區域造成很大的破壞。這些區域中的活動不可避免地減緩下來。這期間產生的痛苦,在心理學上就是一次哀傷反應,它整整要經歷五個階段,才能真正度過。
這五個階段被心理學家稱為失戀后遺癥五階段(伊麗莎白.庫伯樂.羅斯博士,Dr. Elisabeth Kubler-Ross,1969,《On Death and Dying》),失去愛戀就如同被剝奪了依賴感,在直面現實之前,會經歷五個情緒階段:
第一個階段:否認現實;
第二個階段:憤怒;
第三個階段:妥協;
第四個階段:憂郁;
第五個階段:接受現實。
當然,最后一階段的接受并不代表著快樂,它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平靜的狀態,讓失戀的一方逐漸找回自我的感受,并有了新的力量去開始新的情感。在這之前,試著開始接受自己當前的傷痛,嘗試去體驗它,讓自己充分地哀傷,而不是壓抑、制止自己,可能是更好的方式。
很多后續的研究發現,羅斯博士提出的這哀傷五階段,具有高度的跨文化性。而這個過程只能任其自然過渡,不能做任何事情促進它快進的。如果在階段與階段之間過渡有困難,就需要向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求助了。
女性在結束愛情關系之后會更容易用宣泄情緒的方式得到緩解,也更愿意尋求安慰和幫助。而男性在分手后更多地選擇壓抑情感,還會用猛烈的放縱來應對心理創傷,有數據統計26%的男性在分手后會選擇用酒精麻醉來壓抑情緒,而另外也有數據表明,因為感情失敗而輕生的男性是女性的3倍以上。
在我的那個咨詢個案中,經過多回咨詢發現那個小伙子最難放下的傷感,其實是女孩子不宣而終的結束了愛情,而他又一直不敢去當面問清楚是什么原因。事實上,這種不敢是有兩層含義的:一個是他不能面對可能會知道的分手的原因,自尊可能要受到再一次打擊;另一個就是如果真的去問清楚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真的愛情的結束了。只要不問,在內心的潛意識層面就類似于沒有結束,所以他才有那么大的動力,去“潛伏”在女孩的周圍和過去的歷史里。
愛情是甜蜜的,失戀是痛苦的,從牽手的那一刻起,所有的人都期望著有一段白首攜手的愛情。不過,有時候愛戀和親密關系的結束卻也是無法回避的。所以,沉浸在愛河里的戀人們,為了那份珍貴的愛情和難得的親密關系,還是應該去學習愛情、學會愛戀、掌握親密關系里的學問,讓愛的期限可以一直保鮮。(未完待續)
(原創感謝推薦,感謝注明出處轉載傳播?。?br>
搜索添加微信公眾號:心理師夏濱 或 psyxiabin,持續關注本微信心理學的生活思考,回復“目錄”查看以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