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誰不會呢? 一歲的孩子就會說話,但是,實際上很多成年人卻不會好好和世界說話。
曾經的我也是如此。但是,讀書和運動讓我明白,真正的成熟是知道怎樣與世界好好說話,是喜歡和世界好好說話。
01 讀書,讓我明白怎樣和世界好好說話
你有沒有為說錯話而懊惱不已過呢?說實話,我是有過的。
那已經是幾年前的事了。有一次和一位比我年長的人討論問題,我們的意見和看法不一,但我認為自己對那個領域更有研究,我說的才是對的,還為此爭論了幾句,一時讓對方不好下臺。
我知道自己是個直爽的人,說話不會拐彎,也一直以為這是優點,可這次經歷讓我后悔得不行,因為把本來融洽的關系和氣氛搞的很尷尬,既無助于問題的解決,而且自己貌似占了上風,實際早已丟了風度。
我把自己的苦惱告訴了一位朋友,他提示我說,你知道“修身以敬”是什么意思嗎?我說,大概知道,可能是時時刻刻以恭敬、謹慎的態度修養自身吧?朋友沒有再多說什么。
你看他多會說話,既沒有批評,又沒有指責,也沒有袒護,而是善加引導,點到為止。而實際上他早已看出我這個人的修養還是不夠的。
然后,我百度了一下”修身以敬”這個詞,發現原來這四個字出自《論語》。
之前,除了學生時代語文課本里選編的《學而時習之》、《兩小兒辯日》等為數不多的幾篇,我從沒有系統的讀過《論語》,因為總感覺那時候的語言離我們太遠,不容易理解。當年百家講壇推出的于丹論語心得,我倒是看得津津有味,雖然也聽到一些對于丹的批評聲音,但因為自己所知甚少,所以無從分辨哪個專家更高明,無論如何,對我和眾多普通觀眾來說,于丹起到了推廣普及《論語》的作用。
而有了這次經歷之后,再加上朋友的提醒,我終于開始下決心系統讀《論語》。
我的所謂“系統”讀,就是從頭到尾仔細讀。
我首先在手機里下載了《論語》的電子書,我選擇的是既有原文,又有字詞釋義,還有白話譯文的版本。每篇都先看原文,有不理解的和與現代不同用法的生僻詞再看注釋,最后再對照一下譯文。這樣,讀得越多就發現理解起來越來越容易,因為,前后文中很多字詞的意義和用法是類似。
而每篇《論語》中的文章都不長,很適合利用在上下班地鐵上的通勤時間閱讀。就這樣,不知不覺中,《論語》就被我通讀完了。之后,又這樣反復通讀了幾次。
再之后,我還下載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南懷瑾是著名的國學大師,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他對《論語》 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詳細而又生動的講述,而其中不乏充滿智慧的獨到見解。
終于有一天,我跟那位朋友說,你考我《論語》吧,隨便哪一篇。
而這個時候,我早已經明白我在前文提到的那次不愉快的談話中所犯錯誤的根源所在。
在《論語·泰伯篇》,孔子曾經說,直而無禮則絞。意思是,在言語方面只做到“直”還遠遠不夠,如果只是坦率卻很無禮,那就是尖刻。因此,說話的時候有必要約之以禮,只有做到直而有禮才是好的。
這就涉及到一個對“度”的把握。
在《論語·先進篇》,子貢曾經問孔子,師與商也孰賢?孔子回答,師也過,商也不及。子貢又問,然則師愈與?孔子回答,過猶不及。
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明一些。孔子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說超過和達不到是一樣的。
從中看出,說話過于直爽,不講究方式和方法、場合和語氣,那就犯了過猶不及的錯誤。
因此,如果我們在說話的時候時刻注重禮儀、禮節、禮貌,讓對方感受被尊重,且掌握合適的度,把握好火候,而不是聽憑自己意氣用事,只圖一時口舌痛快,那么,我們離一個“會說話的人”也就不遠了。
02 運動,讓我越來越喜歡和世界好好說話
如果說我也曾有過深深的自卑,那一定是在學生時代上體育課的時候。因為,我從小就沒有運動天賦。我曾經對羨慕我學習好的兩個女生說我羨慕她們體育好,當時她們特別詫異,竟然不太相信,實際那的確是我的真實想法。
我記得初中的時候,我就謊稱過身體不舒服以逃避上體育課了,而每學期末的800米跑測驗對我來說更是噩夢。高中的時候有一次測驗立定跳遠,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緊張導致的動作變形,老師說怎么跳得還不如邁得遠啊,那個時候恨不得找個地方藏起來。原以為到了大學就不用上體育課了,沒料到竟然有如果拿不到體育課的學分就不能畢業的規定,天知道老師為什么要教女生學體操、學花劍,而且還要考試,每次我都不知道是怎么糊弄下來的。
一個人一旦有自卑的心理,就會變得很敏感,就會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但卻不容易接受別人的批評,哪怕是客觀的、善意的批評,因為他們的情緒容易被他人左右,甚至反應過度,就像俗話說的,容易點炮就著。因此,這樣的人是不容易和世界好好說話的。
他們看上去自尊心很強 ,而從心理學上來看,這恰恰是低自尊的表現。他們習慣無情地批評自己,但難以處理來自他人的評價,容易被他人的言語和評價傷害,不喜歡成為關注的中心,害怕錯誤,難以作出決定,忽視自己的需求,屈服于不合理的要求。
而由于機緣巧合,我逐步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已經堅持鍛煉身體兩年零五個月,堅持跑步一年九個月,共計跑過了3600多公里,到今年年底,應該能突破4000公里。這一路走來,我收獲了真正的自尊和自信。
我不再給自己貼標簽。我不再還沒有開始之前就在心里說“這不行,那不行”,我會鼓勵自己,當你剛剛開始鍛煉自己的時候堅決想不到有朝一日能夠征服馬拉松,你不是也已經做到了嗎?
我不再害怕年齡的增長。誰都喜歡青春,也都明白青春的短暫,它的確就像小鳥一樣一去不回。但是,我們其實還有各種各樣的方法留住青春,比如,保持健康的身體,保持一顆童心,保持積極的態度。
我學會了喜歡自己。通過兩年的鍛煉,我雖沒有刻意的減肥,但是長年累月下來,體重也輕了十斤左右,現在應該是我身材最好的時期,而且,因為運動的關系,我還改掉了以前含胸的壞毛病,看起了也更挺拔更精神了。
最近幾天,還有幾個老朋友夸我身材變好了,聽到夸獎難免心里還沾沾自喜,但我明白,現在即便體重再上下浮動幾斤我也不會太在意了,因為,我已經知道,總有你自己可以把控的東西,改變那些可改變的,接受那些不可改變的就好。我已明白,接受自己擁有缺點和弱項,但選擇不被這些所困擾,這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的我,不再把自己封閉在狹小的天地,我越來越喜歡跟這個世界好好地好說。
我現在有了越來越多的朋友,通訊錄里的名單不再只是家人、同學、同事,因為運動,因為讀書,我發現自己在不斷結識有著相同愛好和志趣的朋友。人和人之間有著無形的吸引力,那些頻率相同的,能產生共振的人,經過時光的檢驗自然地就留在了身邊,他們讓我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
今年以來,除了自己堅持運動以來,我還在一個線上的跑步活動擔任了三期精神領跑者,有時候也會把自己在運動方面的經驗和體會寫下來,與更多的人分享,影響和帶動更多人健康的生活。
說到“寫”,這也是運動帶來的改變,這也是我與世界好好說話的另一種形式。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的寫作水平只體現在因為工作需要所寫的各種報告、總結、文件當中,除此之外,我似乎沒有其它用筆表達的欲望。
而自從去年跑步以來,在跑過第一個一百天的時候我寫下了第一篇文章,隨后在跑完自己的首馬及后續的幾個馬拉松之后也都分別寫了相關的參賽記。可以說,正是運動讓我有很多的話想和這世界說一說,才又拿起了筆。
自今年三月份以來,我已經不止是寫運動,我的寫作題材已經擴充到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也不再需要馬拉松這樣的強烈刺激才去寫,我好像已經愛上了時不時就好這世界說說話這回事,將近八個月以來,竟然也已經寫下了26萬字之多。
讀書和運動,帶給我如此之多,我愿意一直過這樣的生活,讓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都在路上,讓自己有好多好多話和這世界說,也讓自己好好和這世界說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