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得知我要轉載這篇文章的時候,有些詫異。
作為一名從業者,我尊重每一位發聲者,畢竟體驗過才有發言權。
本想表達更多自己的想法,卻希望每個人都思考,這個行業到底缺什么。想清楚,再下筆,會更好。
文章作者:朱明生,來源:MCSON。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與平臺無關。
注: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尊重原創。
2017 年 12 月初,在我人生的重要轉折期,回了一趟故鄉揚州。
一直在外漂泊,多年未歸,揚州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
入住的地點,是王功權的青普行館,靠近大明寺。
我和王功權并不認識,只是他曲折的人生經歷,與我有共鳴。職場江湖,荊棘遍布,暗箭與帽子齊飛,土匪共小人一色。
走南闖北二十多年,已是疲累不堪,很想停下來歇一歇。好好想想前半生,再好好想想后半生。青普這樣的地方,似乎是個合適的休息和思考的場所。
出租車將我帶至行館大門時,我以為走錯了地方,因為找不到前臺和客房在哪里,門內除了一圈高高舊舊的圍墻,一個空空蕩蕩的廣場,其它啥也沒有。
后來,從廣場中央一條通往地下的幽暗甬道中,跑出來一個小伙子,熱情地和我打招呼,自我介紹是前臺服務生,然后引我步入甬道。
我慢慢意識到,這座酒店是半下沉式的,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從地下甬道穿過圍墻,才能到達主體建筑,因此在入口處看不到酒店,好奇妙的設計。
到了客房,以我多年酒店人的眼光,各種裝飾、家具和用品既有新奇處,亦有欠缺處,基本正常,不值一敘。
我此行目的,是冥思、靜養,期盼與有意思的人交往,在精神上得到慰籍,在人生方向上得到啟迪。因此,并不在意是否有高規格的住宿或者膳食。
這么多年闖蕩江湖,什么樣的酒店沒住過?什么樣的佳肴沒品嘗過?那些表面的奢華,那些虛榮和裝逼,于我這個年紀又有何意義?讓心靈升華,比物質享受,重要多了。
軟硬適中的床,可以躺好久。沒有電視、冰箱,也就沒有了伴隨而來的噪音和輻射。地板很溫暖,可以光著腳走路,讓思維脈沖有效地接地。
窗外是無人路過的走廊,看似沒有隱私,實則親切熟悉,有童年的記憶。門外是砂石鋪就的庭院,與其它房間既相隔又相聯。一切的安排都便于思考,挺好。
這些低調的質感,正是我所需要的。讓我可以忽略掉周圍一切物質,在足夠舒適的氛圍里,好好地思考人生。
整個行館占地面積很大,卻只有20?間客房,給每個人留下了充足的空間。
二三十歲、閱歷尚淺、喜歡熱鬧的年輕人應該不屬于這里,他們呆不住,太安靜了。
3000 多一晚的房價,也讓更看重物質的他們認為不值。可是,像我這樣介于不惑和知天命之間的中年人,卻非常的喜歡。
我常在行館中獨自漫步,在悠長的甬道里,孤寂的四方院中,以及古舊的城墻上。體會古樸與現代鑲嵌,沉靜與深遠融合。那種安靜和空曠,如清泉一般潺潺流過,良知被喚醒,邪惡被蕩滌。
綿綿無盡的建筑群,帶給我綿綿無盡的靈感,也在不經意間釋放了我的心靈,打開了我的心鎖。
三天兩晚的行程,很豐富,行館安排了好多藝文活動,讓我結識了平素很難接觸到的一群人,例如寺院高僧、民間匠人、戲劇名角等等。
與他們攀談,體驗他們的技藝,體察他們的思想,體會他們的人生,靈魂出竅后凈化回歸,人品不知不覺升華,對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也有了新的認知。
參加活動的,幾乎是如我一般的中年人,有職場精英,也有迷途的老司機。來到這里,大家都放下了平日里的刻意修飾,穿著隨意,舉止放松,在青普這個不重裝飾、重內涵的空間里,回歸了生命的本質。
大家其實并不在意活動本身能學到什么,而是參與活動的那種放松感和融洽感,對中華文化的重新認知和自豪感,與同道中人交流帶來的啟發,以及基于相似人生的相互安慰和鼓勵,獲得了新的入世的力量。
我們建了一個群,希望即便離店后,也能保持長久的聯系。這和普通的酒店,真的是不一樣的。陌生客人之間,怎么可能達到如此深度的溝通?
王功權說,青普不是酒店,也不是民宿,的確如此,這是一個冥想、修行、交友、懷古、學習、升華的空間。
昨天讀了一篇文章《王功權,別糟蹋情懷二字》,作者似乎是個小姑娘,文筆不錯。我挺同情她,花了那么多錢,結果體驗這么差。但她真不應該去青普,那個地方,不是給她這種追求精致物質享受的人住的。
王功權其實是有情懷的,但大叔大伯的情懷,和小姑娘的情懷,是不一樣的。不能以80、90?后的心態,來琢磨上一輩的人。小姑娘不認同的,也許她自己的父母、叔伯、師長會認同。
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價值衡量的尺度不同。有的是看物質上值不值,有的是看精神上值不值。
例如,如果從年齡維度去考慮,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朝氣蓬勃、代表未來的80?后、90?后、00?后,也有逐步淡出社會的50?后、60?后、70?后。他們大半輩子為了家庭和子女的幸福生活操勞打拼,歷經世事滄桑、人情冷暖、大喜大悲,受盡屈辱,受盡煎熬。奮斗到中老年,終于有了一點物質上的財富,但在精神上卻有不同程度的迷失。
他們或懷疑人性,懷疑人生,懷疑友情,感嘆真情難覓;或心靈空虛,精神苦惱,生活枯燥,感慨人生苦短。他們和死亡的距離,越來越近,需要弄清生命的本質,讓自己平靜。子女漸漸長大,但多忙于自己的學業、工作或感情,很少與他們溝通,很難理解他們精神上的需求。
他們需要有個地方,去獨自思考人生,不被打擾。他們需要有個地方,不同于課堂,去重新學習老祖宗留下來的那些文化,增加對這片土地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他們需要有個地方,來修復、凈化和提升自己,獲得心靈上的滿足感。
為了以上這些,他們愿意花一些錢。這樣的人,適合去青普。
我們還可以從職業、愛好、性別、經歷、地域、國籍、民族等多個維度去分析,會找到更多適合青普的客群。
青普這樣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在產品和運營上有諸多細節需要打磨,但不能因此就一棍子打死。
我個人希望更多的青普出現,組織更多的活動,給我不同的體驗。我想和馬未都聊古董,和脫不花聊創業,和高明寺住持參禪,讓我的生活更有趣,人生更豐滿。
而這些愿望,靠我自己,花多少錢都實現不了。
有人說王功權裝逼,但我不相信。到了他這個年紀,估計最不會的就是裝逼吧。
和他一樣,我喜歡辛棄疾的一句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