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
驚蟄時節,氣溫回升,地氣漸暖,蟄伏了一冬的蟲子們鉆出地面,和“桃花紅、杏花白,黃鸝歌唱燕歸來”一起報告春天的到來。本期分享,一起來欣賞劉方平的《月夜》。
找入聲字和標平仄模板
??????? 圖中入聲字是用右下角的小黑點表示的,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聲字。找到所有的入聲字以后,就可以玩“標平仄”這個游戲:在所有的平聲也就是的一聲和二聲上面畫一橫(或者畫一個空心圓),這個符號表示平,不過千萬要注意,有些一聲或二聲的字實際上是入聲字,要標成仄聲哦!然后在所有的仄聲也就是三聲、四聲和入聲上面畫一豎(或者畫一個實心圓),這個符號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會標也沒關系,可以對著我分享的圖片找到每一個表示平仄的符號,照著標在你的詩上就可以了。不過,我非常推薦你們自己挑戰一下,然后再與照片對照。
朗誦、誦和吟的音頻
? ? ? ? 朗誦、誦和吟都是在嗟嘆和詠歌中體會詩詞節奏和韻律的好辦法哦!在吟誦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把所讀的詩深深地印在腦子里,同時切實感受詩詞的美。
賞析文本
??????? 雨水節氣的春雨并沒有如期而至,但就在驚蟄的第五天,北京迎來了第一場春雨。雖然“春雨貴如油”,這場雨很小,但經過一場春雨的洗淋,一切卻真的有些不一樣了。“小草偷偷的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暖氣潛催次第春,梅花已謝杏花新”,路旁的杏樹和李樹不知哪天已經開了滿樹的花。我們學校那一叢開得分外熱烈的迎春花更是“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旁邊的玉蘭也已經含苞待放,很快就能“翠條多力引風長,點破銀花玉雪香”了。看花時時不時的還能聽到一兩聲鳥叫,有時在操場上跑步還會邂逅幾只小蟲子。果然是“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啊!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也是春天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蟄是形聲字,從蟲執聲。這個字古音讀zhí,臺灣地區至今仍保留這個讀音,只是在“驚蟄”這個詞中讀zhé。《說文解字》“蟄,藏也”,《爾雅·釋詁》蟄,靜也。《疏》藏伏靜處也。所以“蟄”的意思是昆蟲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有意思的是,古人認為龍和蛇也是蟲,所以《易經·系辭傳》中說“龍蛇之蟄,以存身也。”“萬物出乎震”也是出自《易經》,意思是萬物出生于震,因為震卦是象征萬物由以萌生的東方。而八卦之中震為雷,驚蟄時節春氣漸暖,春雷始鳴。雷聲驚動了整整一個冬天都藏伏于土中的蟄蟲,于是他們紛紛從土中鉆出來到處游走了。這也是為什么和驚蟄有關的諺語基本上無一不提到“雷”,比如說“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春雷響,農夫閑轉忙”等等。但是現代氣象科學表明,由于南北跨度大,我國不同地區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聽到雷聲,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的氣候規律相吻合,對于二十四節氣起源地區黃河流域來說,驚蟄就有雷聲的情況是很罕見的,因而“春雷驚百蟲”的說法也就不那么現實了。
??????? 那么,冬眠的蟄蟲到底是被什么驚醒的呢?俗話說“花開管節令,鳥鳴報農時”,二十四節氣的七十二物候里有許多都是草木枯榮、動物習性,就是因為花草樹木和鳥獸魚蟲對氣溫變化、季節轉換分外敏感,又跟古代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無論是秋天陰氣積聚還是春天地氣變暖,大地氣溫的變化都是一天一天累積的,草木的根在地下,而蟲類,它們的“臥室”就在地下,它們最接地氣,最能夠感知地溫和氣溫的微妙變化。所以實際上冬眠的蟄蟲是被越來越暖的地氣催醒的,而不是被雷聲驚起來的。可能也正是因為這樣,驚蟄這個節氣原來被稱為“啟蟄”。聽起來似乎更像是地氣用溫暖啟動了蟄伏一冬的蟲子,告訴它們可以鉆出地面去舒展舒展筋骨了。我國現存最早的記述節氣物候的科學文獻之一《夏小正》中就寫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那“啟蟄”這個名字是什么時候又是為什么改名為“驚蟄”的呢?這和“正(去聲)月”改稱“正(平聲)月”和“邦”改稱“國”一樣是源于古代避諱的習俗。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名“啟”,所以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與此同時,孟春正月半的“啟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了。同樣的,“谷雨”與“清明”的順次也被置換。也就是說漢初以前春天的六個節氣的順序是立春—啟蟄—雨水—春分—谷雨—清明,到了漢景帝時就變成了我們現在說的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這大約也是在節氣形成的過程中人們根據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而做出的調整。進入唐代以后,“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人們已經習慣了“驚蟄”這一名稱,唐開元十七年僧一行編定的《大衍歷》又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并沿用至今。但深受唐朝文化影響的日本至今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
??????? 驚蟄時節,氣溫回升,地氣漸暖,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所以古人梳理的驚蟄三候也是一派鳥語花香、生機盎然:一候桃始華。《詩經·周南·桃夭》中最絢爛明艷的詩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就綻放在這驚蟄時節。二候倉庚鳴。倉庚就是黃鸝鳥,《詩經·豳風·七月》中說“春日載陽,有鳴倉庚。”春風和煦,陽光明媚,黃鸝鳥展開它清亮婉轉的歌喉快樂地鳴唱。三候鷹化為鳩,是說老鷹變成了布谷鳥,這聽起來當然是謬誤。不過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春天來了,食物充足,鳥類的性情也變得沒那么兇猛了,變得溫順了。驚蟄時節可真是桃花紅、杏花白,黃鸝歌唱燕歸來。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龍蛇啟蟄蜂蝶忙!
??????? “九盡桃花開,農活一起來”,在這一派融融春光中,農民的春耕也更加忙碌起來。同樣是在《詩經·豳風·七月》中也說到“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三之日是正月,四之日是二月。到了二月農民就都“舉足而耕”下地種田了。我們的古人信奉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春耕上承天氣下接地氣,耕后而播的作物才能吸納天地之靈性,給人們到來衣食富足的好生活。
??????? 說到驚蟄時節的主角“蟲子”,那可是我最討厭的東西了,又臟,又惡心,還經常咬人。但是在詩人筆下,我卻常常覺得蟲子不但不討厭反而還感覺很美好。比如陳子龍的“蝶化彩衣金縷盡,蟲銜畫粉玉樓空”,這蟲子似乎富有傳奇色彩。楊萬里的“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感覺在炎熱的夏夜中,一聲清脆的蟲鳴好像能帶來一絲清涼王維的“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和李清照的“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雖然帶有幾分凄涼悲傷的色彩,總是讓人想起離別愁緒和傷心往事,卻也不失優美、深遠的感覺。驚蟄時節的蟲子又不一樣,它們帶來的可是春天的消息,自然就帶著一種生機和活力。有一位詩人就在地氣漸暖的春天里,非常敏銳地捕捉到了蟲鳴之聲所帶來的溫暖和生機,這位詩人就是劉方平,我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他的這首《月夜》。
??????? 這首詩的作者劉方平是唐玄宗天寶年間的一位詩人,洛陽人。有關他的資料我們知道的很少,生卒年代、字、號、生平事跡均不詳。只知道他大約出生于公元758年前后,他不是漢族人,是匈奴族,野史記載是當時名動一時的美男子。天寶前期曾經去考過進士,又想從軍,但都沒有如愿,后來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他與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為詩友,為蕭穎士賞識。他的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詩風清新自然,常能以看似淡淡的幾筆鋪陳勾勒出意蘊無窮的場景,而且寓情于景,手法甚是高妙。這首《月夜》正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作。
??????? 《月夜》這個題目顧名思義就是寫一個有月亮的夜晚。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月夜呢?
??????? 我們一起來看詩的第一句“更深月色半人家”。更是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這個計時單位具體是怎樣的呢?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里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今的兩個小時。一更是19點至21點,二更是21點至23點……依次類推。第二種說法是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四個班次,開班、三次交班、收班,叫“五更”,因此,一夜有五更,兩更之間的時間為1.2個時辰,2.4小時。戌初一刻為一更,亥初三刻為二更,子時整為三更,丑正二刻為四更,寅正四刻為五更。即從晚上七時十二分起更,九時三十六分左右第二更,半夜零時左右第三更,凌晨二時二十四分左右第四更,凌晨四時四十八分左右第五更。無論哪種說法,“更深”都是指夜深了。這也是寫夜色的詩句中常見的表達,如《孔雀東南飛》中“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顏真卿《勸學》中“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等等都用“更”來計時。接下來“月色半人家”,說的是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隱藏在黑暗里。這里的“半人家”是詩中的佳筆,它寫出了靜謐的月夜中房舍的半邊為銀白的月暉籠罩,而另半邊卻隱于黑暗之中。這樣黑白映襯的場景,比月光灑滿各處的景色更有畫面感,那月色也在一半黑暗的襯托之下顯得更加清亮怡人。而且“月色半人家”又是“更深”二字的具體化,突出了“更深”時月色西斜低垂于夜空,而不是皓月當空,普照大地。這與下句又是密切配合的。為什么這么說呢?
??????? 我們來看第二句“北斗闌干南斗斜”。 北斗當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斗七星,七顆星的名字非別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搖光,在現代天文學里它們屬于大熊星座。我們的古人把這七星連起來想象成為古代舀酒的斗形,又因為它們在天空的北方,所以叫做北斗。其中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組成為斗身,古曰魁,也就是歷代學子們崇拜的魁星。因為魁星是所說的主宰文章興衰的神,所以在科舉考試中取得高第即稱作“奪魁”。而北斗第四星就是同樣令人羨慕不已的文曲星,在我們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因為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常常被傳說是文曲星下凡,比干、范仲淹、包拯、文天祥、許仙的兒子許仕林、劉伯溫都是民間傳說中的文曲星另外三顆星玉衡、開陽、搖光組成為斗柄,古代叫杓biāo。從“天璇”通過“天樞”向外延伸一條直線,大約延長5倍多些,就可見到一顆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這就是北極星,也就是《論語》中“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北辰”。我們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我們的古人非常重視對日月星辰的觀測,并且以這種觀測構建了古人的宇宙觀和世界觀。《史記·天官書》中說“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於斗。”也就是說,古人認為北極星是上帝的象征,而北斗則是上帝出巡天下所駕的御輦。其他五行、節度、紀元都是依據北斗的運行規律來定的。一年由春開始,而此時北斗在東,所以上帝從東方開始巡視。古籍《鹖hé冠子》也記載:“斗杓東指,天下皆春;斗杓南指,天下皆夏;斗杓西指,天下皆秋;斗杓北指,天下皆冬。” 可見北斗在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這大約除了天文學上的意義外,也因為北斗星是天空中最容易識別的星星,認星歌就有“認星先從北斗來,由北往西再展開”,就是說初學認星者可以從北斗七星開始依次來找其它星座。這句詩中后面的“南斗”就是在北斗以南的星座,這個南斗星座有星六顆,形狀也象斗,所以叫“南斗”。闌干初為縱橫之意,比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白居易《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和《琵琶行》中“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闌干”都是縱橫交錯的意思。引申一下,“闌干”也可以表示“橫斜貌”,這句詩里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句詩用了互文的手法,寫到北斗和南斗都已經西斜了,這就緊承首句的“更深”而來,可以看出夜色更深了。而且月光半照,是因為月輪西斜。詩以北斗闌干南斗斜為映襯,構成了兩句之間的內在關聯,由此這兩句就一起營造了春夜靜穆的深邃意境。
??????? 接下來第三句“今夜偏知春氣暖”。偏知就是才知,表示出乎意料。春氣,就是春季的陽和之氣。《莊子·庚桑楚》中說:“夫春氣發而百草生”就是說春天陽氣蒸騰勃發百草生長。杜甫《宿白沙驛》詩中也寫到:“萬象皆春氣,孤槎自客星”。這句就是說:今夜十分意外,感覺到了初春的暖意。那么,對于春氣的變暖作者為什么這么意外呢?第四句回答了這個問題。
??????? “蟲聲新透綠窗紗”。“新”表示初,“新透”就是第一次透過。“窗紗”就是我們現代人的“紗窗”,不過古人“窗紗”的材質和我們現在的“紗窗”可不一樣。在遠古時期,人們用動物毛皮遮擋窗戶。在秦漢之際一般都用絹、布糊窗,或者用麻、布編織“窗扇”來保持透光和防風,不過也得是富人,平民基本上都是用草席做窗戶的。而從南北朝一直到宋朝,窗戶紙是主流。這個紙是在桐油里面泡過的油紙,很厚,不易潮濕,夏季擋風雨,冬季擋雪花。《紅樓夢》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中,賈母領著劉姥姥王夫人薛姨媽鳳姐還有一群姊妹到瀟湘館的時候,看著黛玉窗上紗的顏色舊了,就讓鳳姐拿軟煙羅給換上。賈母又說瀟湘館綠竹本就是綠色為主,所以讓換上銀紅的叫做“霞影紗”的軟煙羅。可見在富貴人家,窗紗可是非常精美的材質。我們不知道劉方平這首詩中的窗紗是不是這種“軟煙羅”的,值得特別留意的是這個“綠窗紗”的“綠”字。古代的窗紗好像是以綠色為主。賈母要鳳姐給黛玉換窗紗時就說“這個紗新糊上好看,過了后來就不翠了”,可見黛玉原來的窗紗就是綠色的。劉方平這首詩中的“綠窗紗”很可能也是綠的,所以是實寫。但我讀到這一句的時候就想起了宋楊萬里《閑居初夏睡起·其一》的“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緑與窗紗”。作者是午睡起來,他的視角是室內看到室外,透過薄薄的窗紗看芭蕉,好像芭蕉把它那濃濃的綠色分了一些給窗紗,使得那窗紗也像是綠色的了。所以我覺得劉方平家中的窗紗倒不一定非得是綠色的,因為窗紗的顏色在更深夜濃時大約是看不清的。這里完全可以理解成詩人因為那窗紗中傳來的陣陣蟲鳴而忽然感覺到了那暖融融的春氣,在那暖意和驚喜中驀然覺得窗外必是充滿了春天的綠色,把那窗紗夜也染綠了。所以作者說今晚頭一遭兒聽到蟲聲透過那被樹葉映綠的窗紗傳到了屋子里來了。
??????? 這首詩寫的是初春月夜黎明前的情景,描寫了作者對初春月夜氣候轉暖的獨特感受。詩的前二句寫景:星月西斜,夜深人靜,月光斜照半邊庭院。北斗南斗,不知不覺已經橫斜。后二句記所聞、所感:今夜十分意外,感覺初春暖意,一聲清脆的蟲鳴透入綠色窗紗。全詩描繪了一種優美寧靜而富有生機的意境,令人感到物候變化的喜悅,這種喜悅在靜美的夜色中隨著清亮而充滿生機的蟲聲鋪展開來: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正在悄無聲息地進行。而作者“今夜偏知春氣暖“,因為”蟲聲新透綠窗紗”,這正是詩人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而得到的佳句。 “偏知”二字流露出作者的驚喜之情;“新透”二字,寫出蟲聲之響亮,有種生機勃發的力量感。“綠窗紗”之“綠”實際上在夜晚是看不出的,但陣陣襲來的蟲聲和暖意則讓詩人分明感覺到了春天那盎然的綠意。蟲鳴本是尋常聲響,若不是有心之人,很可能難以察覺到,說明作者不僅有心,還有一顆詩心。末句暗用了通感手法,在聲音美之上再飾以色彩美,于是便美不勝收了。一般說來,春蟲的鳴聲并不過于吸引人的注意,倒是唧唧的秋蟲成為眾多詩人筆下的常見之物。這樣描寫月夜,詩人對季節、時間、空間感受非常敏銳,因此不落俗套,富于創新。由蟲聲而知春暖春意春至春景,讓人的喜悅之情油然而生。因此,這首詩是源于詩人的內心,詩人是以一顆純凈的內心來觀察自然的。
?????? 唐詩中,以春和月為題的不少。或詠春景而感懷,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著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嘆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蒙朧而和諧的旋律。
?????? 現在,喧鬧的生活已經幾乎封閉了我們觀察自然的心。在忙碌之余,你是否偶爾也能放下繁重的學業,用心去聽一聽大自然的聲音。或許你也能夠看到“月色半人家”的奇特,感受到“蟲聲新透綠窗紗”的生機。
《月夜》參考反饋題目
1.??? 驚蟄時節,你有沒有感受到春天的蟲子已經在蠢蠢欲動了?能給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發現嗎?
2.??? 你知道驚蟄有哪些習俗嗎?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
3.??? 你能再給大家分享一首劉方平寫的詩嗎?
4.??? 關于“半人家”有兩種說法,一說是一半的人家被月光照著,一般人家是黑暗的。一說是每一家人的房屋都是有一半被月光照著另一半是暗的?你更同意哪種說法?為什么?
5.??? 你能再給大家分享一些有關北斗星、北極星和其他星座的知識嗎?
6.??? 你能再給大家分享一首有關蟲子的詩嗎?
參考資料
當然,還有各種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