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山河依舊,四海清平。—
我們所了解的,是扁舟對月,把酒言歡的東坡,是名動京師,文采風流的蘇軾。讀過萬把來字關(guān)于蘇東坡的文章,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也不過那么一句話——
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
他可代表整個民族的臉面。那么,如果我能再次見到這個洋洋灑灑留下無數(shù)不被歷史掩埋的佳作的才子,我會做些什么呢?我思忖了幾秒,我想,我大概會對他道一聲:“山河依舊,四海清平。東坡詩集早已流傳至今。”我想,這對于詩詞文墨被揪出來百般挑剔,遭遇了烏臺詩案的他來說,會不會是一種安慰呢?從古而來,一生為官的他,會不會對當今天朝是否強盛而好奇呢?從文采方面來說,他未嘗不是一位文豪,但從他的經(jīng)歷的事件來看,他又何嘗不是一位人生坎坷的普通人呢?
東坡早期雖是文采飛揚,詩詞佳作里卻不免染上了些天真的意味。但隨著事件的推移,閱歷的增加,他的文墨就像一壇被埋在地下的酒坯,被歲月沉淀著發(fā)酵升華,達到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成熟。正是這樣的他,執(zhí)筆寫下了“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寫下了“天地之間,物各有主。”的超然;寫下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苦衷。他就像一顆圓潤的珍珠,把自己那足以驚世的光華內(nèi)斂,一桿竹筆落人生。
親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東坡的心境一再調(diào)整,最終達到了旁人不可及的超然境界。我們終不可能再見到東坡,卻可以反復的品味他留下的詩作。如果,如果可以再見,再見一見這似乎嘴角帶笑的才子,我想深深的鞠躬,說一聲謝謝,贊一聲才子笙歌,道一聲山河依舊,四海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