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6-27日,西安一日游。本次行程游覽了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區、大明宮遺址公園景區和西安鐘樓景區。
2020年十一假期,曾自駕從河北返回寧夏,途中順便游覽了山西和陜西的所有未游覽的5A景區和部分非5A景區。但是2021年初,陜西的5A景區又新增加了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盡管已經去過西安很多次,但為了打卡5A景區,我們還是利用周末時間來一次打卡游,順便也乘坐一下在2020年12月26日就已經開通的銀西高鐵。原本要乘坐D3543次列車,結果到車站晚了一分鐘的時間,改簽后就變成了16:45的D3559次,到達西安已是20:25的時間。晚上住宿我們定在了大唐不夜城附近,目的是為了一睹大唐不夜城異彩紛呈的不夜盛景,體驗一下大唐盛世的精彩夜生活。
已是晚上9:00多,我們安排好住宿后來到酒店旁邊的大唐不夜城。站在大雁塔南廣場向南眺望,夜色中的大唐不夜城像波濤洶涌的銀河,光影流動,璀璨如晝,如同燈光的海洋,色彩的世界。氣勢磅礴的仿唐建筑被紅色的光束環繞與籠罩,猶如火山噴涌而出的令人震撼的光耀,美的令人炫暈。建筑型制的雍容華貴和壯麗恢弘,散射出無與倫比的王者之氣,再現了大唐帝國的至尊榮耀。霓虹映照下,鱗次櫛比的唐式樓閣流光溢彩,金壁輝煌,宛若九天閶闔。太平洋影城、西安音樂廳、西安美術館、陜西大劇院,這一座座在光影交織中散發著濃厚文化氣息的建筑給大唐不夜城又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注腳。
大唐不夜城用一組組宏大的雕塑群闡釋著西安做為千年古都的歷史榮耀。大唐佛文化、大唐群英譜、貞觀之治、武后行從、開元盛世五大文化雕塑群,展示著悠久和厚重的盛唐文化?!敦懹^之治》是不夜城的地標性雕塑。由唐太宗李世民騎馬雕像及周圍的附屬雕塑組成。高聳的唐太宗李世民策馬奔騰的青銅雕像豎立在暖黃色花崗巖紀念碑上,精神抖擻,威風凜凜 。碑體正面雕刻著 “貞觀之治” 四個金色篆字,背面為貞觀記事碑刻,記述了大唐帝國的繁榮盛況和李世民的文治武功。
大唐不夜城除了有富麗堂皇、恢宏壯麗的建筑群和流動著文化音符的雕塑群外,更為吸引游客的是景區內美輪美奐的文化演出,這是活的文化元素,是大唐不夜城獨有的軟實力。在各個雕塑群中,身著唐代盛裝的演員們霓裳羽衣、衣袂飄飄,分花拂柳、輕歌曼舞;他們或低吟淺唱、或引吭高歌,或慷慨激昂、或曼妙如詩,更有著在光影交織中載歌載舞的花車游行,引領著一眾游客倏忽穿越現代時空,夢回大唐盛世繁華。
大唐不夜城全長2.1公里。現在并非旅游時節,天氣也有些冷,時間也有些晚了,街上的游客并不像旺季時那樣摩肩接踵,猶如過江之鯽,但也看不出冷清。因為游客較少,所以景區取消了再回長安、敦煌飛天等幾個大型舞蹈節目,網紅的石頭哥哥、不倒翁小姐姐也不再重現。徘徊徜徉,目眩神迷。欣賞了流光溢彩的街景和夢幻般的演出,我們還在街邊品嘗了八寶鏡糕、脆皮五花肉、臘汁肉夾饃、香酥豆腐等小吃。夜色中的大唐不夜城,獨步天下,睥睨群雄,是現實中的“火樹銀花,盛唐天街”,這里已經成為西安人為之自豪的最靚麗的一張名片。
27日早晨,在酒店附近吃過早餐,我們先在大雁塔南廣場進行了簡單瀏覽。29年前的1992年5月,我們曾經來大雁塔一游,但那時尚未有周圍這些現代化建筑,今天的西安已經今非昔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約9:00,我們打車去往本次行程的主要目的地—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游覽。
先了解一下大明宮的歷史。大明宮是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八年(634年)為其父李淵避暑而修建,原名“永安宮”,又名“蓬萊宮”,位于唐長安城東北角禁苑內的龍首原上。唐高宗李治龍朔二年(662年)對大明宮進行修葺擴大,次年皇宮由太乙宮遷至大明宮。大明宮平面呈南北長方形,四面宮城總長7679米,面積約3.5平方公里,是北京紫禁城的4.5倍,法國凡爾賽宮的3倍,俄國克里姆林的13倍,是盛唐期間全世界最輝煌的宮殿群。唐代21位皇帝中,先后有17位帝王曾在此理政長達200多年,他們分別是太宗、高宗、武則天、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和昭宗,這一時期對后世和外國產生了重要影響。唐長安城當時擁有100多萬人口,其中與大唐建立交往關系的就有300多個國家。每年都有大批外國使臣和賓客來到長安,數以千計的外國留學生、學問僧、求法僧、樂工和商賈在此居住。為接待外賓,京城設置了鴻臚寺、典客署、禮賓院等機構,并配備了很多翻譯人員。唐大明宮規模空前,名揚世界,是大唐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但盛極必衰,天下沒有不亡的王朝。盡管唐朝是中國最大的一個朝代,其中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更是聞名世界。但不幸的是,晚唐時期王朝逐漸衰落,多次遭遇兵火戰亂,尤其是安史之亂和黃巢農民起義,幾乎摧毀了李唐政權。昭/宗天佑元年(904年),軍閥朱/溫一把大火,徹底毀滅了大明宮,使其成為一片廢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非常重視遺址的保護和開發,1961年3月4日,大明宮遺址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西安市在原址上開始建設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對遺址進行保護和展示。2014年6月22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明宮遺址公園面積很大,包括開放區和門票區兩部分。開放區做為免費游覽區域,門票區需購票游覽。由于事先并沒有看攻略,我們打車的下車點在公園東側的含耀門遺址處。進入公園,我們先向北依次游覽了含耀門遺址、龍首渠支渠遺址、崇明門遺址、溫室殿遺址、太液池東池、玄武門遺址和重玄門遺址等,然后再折返向南游覽。游覽了太液池后,我們購票進入門票區,游覽大明宮遺址公園的核心區域。
開放區域的遺址已經基本看不到原有建筑的蹤跡,取而代之的是綠地、樹林和水景等公園性質的景觀,景區只是用圖片、微縮景觀等再現原有建筑的風貌,即便是有實景景觀,也都是復制而成,缺少了歷史的厚重感。核心區域的景觀則與之不同,這里則到處都是考古的探方、復制的殘垣斷壁和宮殿的原有地基等,盡顯大明宮原有的恢弘氣勢。我們首先參觀紫宸殿遺址。紫宸殿位于太液池南岸,距宣政殿以北95米處,稱為“內朝”,群臣在這里朝見皇/帝,稱為“入閣”。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三殿組成的外朝、中朝、內朝格局,多為后世所效仿,北京紫禁城仿照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一例。如今的紫宸殿,已經只剩下考古人員發掘的探方,景區在中心位置用鋼結構制作了大殿的框架結構,成為一處抽象的藝術景觀。夯土遺跡的宮墻四周栽種了密密匝匝的狼尾草,盛放的花穗在冬日的嚴寒中迎風搖曳。導游介紹,紫宸殿以西至右銀臺門一帶,因有延英殿、翰林點、金鑾殿、麟德殿以及光順門、右銀臺門受事機構,也是后宮中的政事區。其中延英殿屬常朝之所,皇帝和臣下遇有急事,可在此隨時議事,史稱“延英召對”。金鑾殿位于太液池之南,與麟德殿、翰林院相鄰,是皇帝召見學士等官員的大殿。李白在翰林院就職時,經常出入金鑾殿,受到唐玄宗的召見。李白詩云:“承恩初入銀臺門,著書獨在金鑾殿?!摈氲碌钍谴竺鲗m的國宴廳,是最主要的宮殿之一,建于公元664年,毀于886年,使用約220年。底層面積合計約5000平方米,殿前和廊下可坐3000多人,還可以表演百戲,擊馬球,是中國最大的殿堂,女皇武則天時期曾在麟德殿宴請日本使節。
沿著景區的木棧道繼續向前,便來到宣政殿遺址。景區在宣政殿原址建設了一處木制平臺,供游客追思懷古。宣政殿臺基長70 米,闊40 米,原來的大殿建在高5米左右的石臺階之上。宣政殿是朝政大殿,是皇帝上朝聽證與眾百官商討國事之地。宣政殿在大明宮中被劃歸為中朝,其規模小于含元殿。在大殿左右分別有中書省、門下省、御史等官署房舍,是地方官署在皇宮臨時聽旨和官員在此等待朝見皇帝的地方,這里也是大明宮政治的最核心。宣政殿前方是位于地下的大明宮遺址博物館,館內以“千宮之宮”、“如日之升”、“萬國來朝”、“守望輝煌”等篇章記述了大明宮存在269年的輝煌歷史,用聲光電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再現了大唐盛世的精彩華章。
博物館的前面便是大明宮遺址公園的建筑核心—含元殿遺址。含元殿是大明宮最大的一處宮殿,較宣政殿還要恢弘氣派。含元殿遺址是大明宮遺址公園復原程度最高的一處遺址,這里用青磚將原有的大殿基座全部按原有的風貌復建成形。從網上翻閱含元殿的老照片,在2003年的時候這里已經變成一片黃土堆,但在土堆之間,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原有大殿的型制。站在含元殿前瀏覽,盡管現在只有青磚營造的大殿基座,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那種氣勢磅礴、君臨天下的王者風范。導游介紹,李淵去世后,李世民就將含元殿用作皇帝舉行外朝大典的場所,特別是大唐開元禮頒行后,元正、冬至的大朝會多在此舉行。改元、大赦、冊封、受貢等重要活動也多在此殿舉行。唐詩中的“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等詩句,就是描寫含元殿大朝會的盛況。含元殿初建于唐龍朔二年(公元662年),竣工于龍朔三年四月,后毀于唐末戰火。含元殿包括殿堂、兩閣、飛廊、大臺、殿前廣場和龍尾道,其中主殿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有副階,坐落于三層大臺之上。殿前方左右兩側稍前處,建有翔鸞閣和棲鳳閣,二閣作三重子母闕的形式,下有高大的磚砌墩臺。殿兩側為鐘鼓二樓,殿下有倚靠臺壁盤旋而上的長達75米的龍尾道,殿、閣、樓之間有飛廊相連,整個建筑群呈巨大的“凹”字形。含元殿以屹立于高臺上的殿閣與向前延伸和逐步降低的龍尾道相結合,殿、閣、樓之間相互呼應,體量宏大,氣勢雄偉,極富精神震懾力,表現了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雄渾蓋世的建筑風格,擁有著盛唐時期的超然氣魄,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杰出代表。
含元殿前方是大明宮的護城河,護城河外是遼闊的御道廣場,廣場全部用金黃色的水刷石鋪就,期間散落著一些樹木。冬天的樹木有的葉子已經落盡,有的完全變成金黃,與廣場地面和廣場盡頭威武的丹鳳門形成統一的整體,交織成一片金黃色的風景。丹鳳門始建于唐高宗龍朔二年,是大明宮的正南門,城門上建有巍峨壯觀的丹鳳樓。門內寬闊的御道是唐朝皇帝出入宮城的主要通道,與北面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遙相呼應,構成了大明宮的中軸線。這里是大唐王朝的國家象征,有“盛唐第一門”的稱號。現在丹鳳樓已經辟為“丹鳳門遺址博物館”,時間關系,我們沒有進入參觀,步出大門,就結束了大明宮遺址公園的游覽。之后翻閱游覽攻略時,才知道在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的東側,還有三大殿的微縮景觀,由于我們是從東側外圍進入,游覽又是順著中軸線游覽,也沒有認真看景區的導覽圖,因此無緣觀看微縮景觀,這也成為我們此行的一大遺憾。
游畢大明宮,撫今追昔,感慨良多。當年峨冠長劍、銀燭朝天的耀世繁華,玉佩鳴鸞、瑤臺美酒的絢麗盛景;曾經千官仰望、萬國來朝的開元盛世,曾經如日之升、光耀萬世的貞觀大唐,如今均已掩映在舊苑荒臺、冷水縈圩和寒煙衰草、老木寒云之中,“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原定15:00乘坐高鐵返回,我們預留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到蓮湖區的回民街品嘗小吃。來到回民街,我們在大皮院、北院門、西羊市、廣濟街等一系列回民街中一路逛吃,看時間比較緊張,我們就把車次改簽到了17:00。水盆羊肉、泡饃、甑糕、麻乃餛飩,一路走下來,直到吃不動。時間還早,距出發還有大約一小時的時間,于是我們決定再去就近的鐘樓游覽,盡管多次來西安,但是還沒有登上過鐘樓。
西安鐘樓距離回民街只有800米的路程,我們步行前往。從鐘樓飯店旁的地下通道進入,在第7出口處可以登上鐘樓。西安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墻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中國現存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鐘樓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廣濟街口,與鼓樓相對,明神宗萬歷十年(1582年)整體遷移于此。 鐘樓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占地面積1377平方米。沿著鐘樓的石階登上鐘樓二層的外廊,在拐角處放置著一座景云鐘,這座鐘鑄于唐睿宗景龍二年,故名景云鐘。進入鐘樓二層大廳參觀,令我們非常驚訝的是,這里居然陳列著齊白石的十一幅畫作。1953年西安鐘樓對外開放時,當時樓內陳列不足,恰逢齊/白石/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文化局就產生了向齊白石求贈作品的想法。而當時的市文化局干部馬毅的父親馬德涵與周總理有深厚的友情,于是馬毅就拿著父親的信到北京找到周總理,經總理牽線,齊白石為鐘樓創作了十幅畫作和一幅篆書楹聯。除了齊白石的畫作之外,這里還陳列了李苦禪、王雪濤、李可染等一代書畫大家的畫作。能在這里看到這么多書畫大家的作品,應該說西安鐘樓的30元門票還是物有所值的。
參觀了鐘樓,時間已是16:00多,我們打車直西安北站,乘坐D3681次高鐵返回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