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三月,安北將軍嚴(yán)詢在昌黎擊敗慕容涉歸,斬首及俘虜數(shù)以萬計。
4、
魯公賈充老病,皇上派皇太子司馬衷探視起居。賈充始終擔(dān)憂自己死后的評價和謚號(對殺死魏帝曹髦還是有心理負(fù)擔(dān)),侄子賈模說:“是非善惡,時間長了自然就有公論,也掩蓋不了。”夏,四月,賈充薨逝,嗣子賈黎民早逝,沒有嗣子,賈充的妻子郭槐想要以賈充外孫韓謐為世孫(以嫡孫身份繼承祖父爵位),郎中令韓咸、中尉曹軫進(jìn)諫說:“按禮制,沒有異姓為后嗣之禮,如果這樣,會令先公受譏于后世,而懷愧于地下。”郭槐不聽。韓咸等就向皇帝上書,求改立嗣,事情就擱置下來。郭槐也上表,說這是賈充遺愿。皇帝于是批準(zhǔn),下詔說:“自今往后,除非有太宰(賈充)這么大功勞,并且像太宰這樣封爵又沒有嗣子的,皆不得援引此例!”
之后太常討論給賈充的謚號,博士秦秀說:“賈充悖禮溺情,以亂大倫。當(dāng)初鄫國國君養(yǎng)外孫莒國公子為后嗣,《春秋》就記載為‘莒人滅鄫。’斷絕父祖的血食,開朝廷之亂源。按謚法:‘混亂紀(jì)度曰荒’,請謚號為魯荒公。”皇帝不聽,改為魯武公。
華杉曰:
繼承法是宗族社會最大的政治,賈充沒有兒子,就應(yīng)該選一位叔伯兄弟的侄子做繼承人,才能延續(xù)秦秀所說的“父祖血食”,否則,那姓韓的繼承,他的列祖列宗都姓韓啊,他的祖廟里牌位怎么擺呢?賈充感情上跟自己女兒、外孫更親近,這就是悖禮溺情。國家允許爵位繼承,也是激勵有功家族,韓氏無功,怎么能襲爵呢?所以秦秀說這是“開朝廷之亂源”,亂了。
而司馬炎對賈充呢,基本上是你想怎樣都行!賈充于司馬家族,不僅是最大功臣,更接近于合伙人的關(guān)系,不僅是鐵桿兄弟,是不銹鋼兄弟。當(dāng)年指使成濟(jì)刺死曹髦那一槍,賈充也是押上了全族性命支持司馬氏,司馬炎給他謚號為“武”,就是這一槍的“武”了。
5、
閏四月一日,廣陸成侯李胤薨逝。
6、
齊王司馬攸德望日隆,荀勖、馮紞、楊珧?qū)Υ硕己軈拹骸qT紞對皇帝說:“陛下下詔讓各諸侯王回到自己封國,應(yīng)該從最親的親王開始。最親的就是齊王,而唯獨齊王留在京師,這樣好嗎?”荀勖說:“百官都?xì)w心于齊王,陛下萬歲之后,太子恐怕立不住!陛下試一下,下詔讓齊王歸國,我敢保證,滿朝官員都會反對,那時候我的話就應(yīng)驗了。”皇帝同意。
冬,十二月十三日,皇帝下詔說:“古代九命作伯(周禮:一命受職,接受委任;再命受服,接受官服;三命受位,接受官位級別;四命受器,接受印信;五命賜則,接受法令規(guī)章;六命賜官,接受官職;七命賜國,賜給采邑;八命作牧,成為地方長官;九命作伯,成為封國國君),或者入朝輔政,或者出鎮(zhèn)一方(所以稱諸侯為方伯),無論在哪,都居于主宰地位。侍中、司空、齊王司馬攸,佐命立勛,勤勞王室,現(xiàn)在,任命為大司馬、都督青州諸軍事,仍兼侍中,讓加崇典禮,主管官員詳按舊制施行。”又任命汝南王司馬亮為太尉、錄尚書事、領(lǐng)太子太傅,光祿大夫山濤為司徒,尚書令衛(wèi)瓘為司空。
征東大將軍王渾上書,認(rèn)為:“司馬攸至親盛德,相當(dāng)于周公,應(yīng)該留在朝廷,參與政事,如今要求司馬攸到封國,給一個都督的虛號,而并無軍事實權(quán),有虧于兄弟款篤之義,恐怕也不是陛下追述先帝、文明皇后(司馬炎的母親)對待司馬攸的本意。如果說對同姓親王恩寵太厚,會有吳王劉濞、楚王劉戊那樣的叛亂,那漢朝的呂氏、霍氏、王氏,又是什么人呢!歷觀古今,只要權(quán)勢過重,一定發(fā)生危害,唯一的辦法,就是任正道而求忠良而已。如果以智計猜測,就是至親之人,也被懷疑,更何況關(guān)系疏遠(yuǎn)的呢?他們又能保證忠誠嗎?我認(rèn)為,現(xiàn)在太子太保的位置空缺,應(yīng)該讓司馬攸擔(dān)任,與汝南王司馬亮、楊珧一起主持朝政。三個人位置相當(dāng),足以相互匡正,既無偏重傾覆之勢,又不失親人之間的親情和君臣之間的仁愛,這才是最好的安排。”于是扶風(fēng)王司馬駿、光祿大夫李熹、中護(hù)軍羊琇、侍中王濟(jì)、甄德等人都切諫,皇帝一概不聽。
王濟(jì)派他的妻子常山公主(司馬炎的女兒)及甄德的妻子長廣公主(也是司馬炎的女兒)進(jìn)宮,哭哭啼啼,請求皇帝留下司馬攸,皇帝怒,對侍中王戎說:“兄弟至親,如今要齊王出京,是朕的家事,而甄德、王濟(jì)接連派婦人來哭我這個活人嗎!”于是把二人攆出去做外朝官,王濟(jì)做國子監(jiān)祭酒,甄德為大鴻臚。
羊琇與北軍中侯成粲密謀約見楊珧,然后當(dāng)場親手刺殺他。楊珧收到消息,以生病為由,推辭不出,并指使有司上奏彈劾羊琇,羊琇被貶為太仆。羊琇忿怨,發(fā)病而死。
李熹也以年老遜位,死在家中。李熹在朝為官,親戚朋友來找他的,他將自己的薪俸分給他們維持生活,但從來沒有利用職權(quán)為他們謀取官職,時人都很稱道他。
7、
這一年,散騎常侍薛瑩去世。有人對吳郡人陸喜說:“薛瑩在吳國士人中當(dāng)算是第一吧?”陸喜說:“薛瑩在第四、第五之間,怎么能算是第一!以孫皓之無道,吳國之士,隱居不仕,不發(fā)一言的,為第一等;避開高位,居于卑微,以俸祿代替耕田以維持生活的,為第二等;從容為國,執(zhí)正不懼的,為第三等;斟酌時宜,找機(jī)會促進(jìn)些微改善的,為第四等;溫良恭謹(jǐn),謹(jǐn)慎修身,不帶頭諂媚的,為第五等;第五等以下,就不用談了。所以,上士都隱沒而遠(yuǎn)離后悔和恥辱之事,中士有聲名地位而靠近禍殃。你看看薛瑩處身于世的前前后后,能算得上是第一嗎?”
柏楊曰:
陸喜這篇評論,充分暴露出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卑怯。不管國家危機(jī)如何嚴(yán)重,不管人民災(zāi)難如何普遍,而只求明哲保身,所以才把冷血的下流動物列為第一等,而把官場混混列為第二等。認(rèn)為立身正直,無畏無懼的英雄豪杰,以及不斷促使政治改革,不諂媚,不拍馬屁的人,不過是一群大小傻瓜,只有遠(yuǎn)遠(yuǎn)躲開麻煩,才是光明大道。大小傻瓜接近災(zāi)禍,自應(yīng)受到譏諷。
堅持正義是一種能力,面對暴政,所有的知識、學(xué)問、道德、勇氣,完全崩潰。對別人的赴湯蹈火,反而酸溜溜地在旁邊說風(fēng)涼話,陸喜提供給我們一個無恥之徒的形象。
華杉曰:
薛瑩是吳國名臣,孫皓投降,降表就是他主筆的,投降后在晉國為散騎常侍。柏楊是一位抗?fàn)幷撸寮覜]有抗?fàn)幍奈幕?/p>
《論語》: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說南容的品格,國家有道,他能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國家無道,他能保護(hù)自己免于刑戮,這就是儒家的價值觀。按孔子的標(biāo)準(zhǔn),柏楊就未能免于刑戮,坐了十年牢。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說,寧武子這個人啊,國家政治清明,他就出來做官,發(fā)揮他的智慧,建功立業(yè)。國家政治黑暗,他就假裝愚笨,什么也不干。他的智慧,別人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這是“愚不可及”的原意。
《中庸》:
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居上位,便兢兢業(yè)業(yè),盡那為上的道理,不可恃其富貴,而至于驕矜。居于下位,便要安分守己,盡那為下的道理,不要自干法紀(jì),違悖上級。國家有道之時,他說的話,便都是經(jīng)世濟(jì)國的事業(yè),足以感動乎人,讓他興起而在位。國家無道,能隱然自守,不作危激的議論,足以遠(yuǎn)避災(zāi)禍而容其身。
這是儒家的入世哲學(xué),如果國家政治清明,你不在高位,那是你的恥辱,因為你沒本事。反過來,如果國家政治黑暗,你還在高位,那是你的恥辱,因為你同流合污。
詩經(jīng)說:“既明且哲,以保其身。”這是明哲保身的成語出處。明哲,明是明于理,哲是察于事,就是既明白理,又明白事。明哲保身,是做個明白人。人們往往只明白理,不明白事,這在國有道的時候可以,在國無道的時候,就很危險。
明哲保身,這保身,不光是茍且偷安,有三層含義,首先是不同流合污,不跟著做壞事,保持自己的清白,這是底線,你要做壞事,那我是寧死不屈。第二層,才是保護(hù)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第三層,是以待天時,是為國家保存忠良,到新君即位,國家有道的時候,還得靠我干活呢!
陸喜之論,一方面是作為吳國人,你說薛瑩第一,我偏說他排不上,顯示我吳國有人。另一方面,也是標(biāo)準(zhǔn)的儒家價值觀,處身立世之道。至于陸喜說得對,還是柏楊說得對,哪種人排第一,哪種人排第五,作為讀書人,首先是要做個明白人,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有什么后果,二是要知行合一,你是要做柏楊那樣的人,還是做陸喜那樣的人。怎么做,你就怎么說;怎么說,你就怎么做,這叫“言行相顧”。不要說一套,做一套,自己躲在后面,卻鼓動別人去抗?fàn)帲蔷筒缓竦懒恕?/p>
四年(公元283年)
1、
春,正月甲申日(正月無此日),以尚書右仆射魏舒為左仆射,下邳人王晃為右仆射。王晃,是王孚之子。(左仆射權(quán)力大于右仆射。)
2、
正月十八日,新沓康伯山濤薨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