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經濟學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是股票、匯率這種“投資理財”學問?還是是供求關系曲線、金融危機這種專業的學問?
這篇文章可不是講什么抽象概念或是復雜的數學模型,而是講一套能夠直接影響我們觀察現代世界的眼光,左右我們做事方法的見識和思想。
文章取自萬維鋼的作品《智識分子》中的一個篇章,我做了一些簡化和整理,就此分享。
1、國家不是家庭
就在幾十年前,我們還處于一個“熟人社會”,比方說你要買臺電視機,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先找熟人托個商店關系。但是找到的商店未必價格公道、質量優質。但是如果不這么辦而是直接選一家店買,總會感覺上當。
這種心態至今還沒有完全消失,人們在辦點事總想找個內部的熟人,不然就不太放心。
這在傳統社會中很常見,但是如今我們處于現代社會,我們不論是上學、工作、生活,無時不刻在和陌生人打交道,所以現在是一個陌生人社會。
熟人社會與陌生人相比大致有這么幾種區別:熟人講情義。陌生人講利益。熟人講身份,陌生人講契約。熟人講人品,陌生人講信用。
所以相比于熟人社會,陌生人社會整體利益提高更快。
如果把“熟人社會”的思維用于現代社會,則會引出很多問題。
比如說典型的貿易保護。
假設我國某行業生產的產品技術落后、價格高、質量差。而一些外國同類產品卻相比要好的多,那么我們是否應該為了保護本國企業而對外國產品征收高額關稅呢?
世上絕大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不該這么做,對落后行業的保護是對消費者的傷害,而消費者和生產者非親非故,為何要做這個犧牲?
這種行為明顯不符合邏輯,但為什么還會出現呢?
原因很簡單,這個被保護的小群體疼痛感強,能發出聲音、找到代理人來左右政治決策,而被犧牲的消費者則沒有強烈感受。好比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現代社會是一個陌生人的社會,我們必須對曾經老舊的思維做出改善,畢竟這是一個講能力而非講感情的時代。
2、沒有免費的午餐
這個世界永遠不缺乏一些高格調的姿態,今天嚴指污染,明天又呼吁關停各種工廠,在他們的認知中這個世界
然而真實世界確實處處受限,就說全球變暖這件事吧。
我們姑且把全球變暖推給人類行為,想要制止全球變暖就必須大規模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可是那些只知道喊聲音的人算過達到制止全球變暖的程度是需要減少多少排量么?那是一個天文數字,所支付代價之大以至于對中國這種發展中國家而言根本不可能接受。
所以真正的解決方法是力所能及地減排,甚至允許一定程度的變暖也并非壞事。
人們常常錯誤的以為有些東西可以不付代價。
再比如說環境污染問題,最響亮的聲音就是關停,那么那些喊聲高的人知道關停工廠會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帶來怎樣的阻礙么?
這就很滑稽了,很多人一面盯著GDP,一面又喊著保護環境,這兩者本來就是相為悖。
那么該怎么抉擇?
經濟學家的智慧在于問一句值不值得。
一個東西再好,如果要付出的代價太高那就不應該要,反之,如果付出一定代價卻能換來更大的價值,那么就可以付出。
3、人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讓別人按照你的意愿做一件事,最理想的辦法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服。
但是卻很難奏效,比如說你如何說服一個習慣了尿布的三歲小孩控制住自己的大小便而改用馬桶?
你和他說理,他未必能理解,真正有效的辦法大致兩種:其一是威逼;其二是利誘。經濟學家更喜歡利誘。
《魔鬼經濟學》的作者之一steven levitt 就用經濟學辦法讓自己三歲女兒養成用馬桶的習慣。
他告訴他的女兒,只要你使用馬桶,就可以吃一袋巧克力糖豆,每次都可以。
結果女兒為了用馬桶故意多尿尿,連著去了幾次。三天后,女兒完全學會了自己控制大小便,而且養成了用馬桶的好習慣。
利誘在英文中是“incentive”,這個詞常被譯為激勵、刺激、誘因,這個翻譯很容易讓中國讀者產生誤解,當作一種精神上的鼓動、或是略含貶義的金錢上的需求。其實incentive通常是一種你實在想要的,有利的東西,可以指任何一種能讓人出于自利目的進行理性反應的機制。
激勵這個方法的好處在于,只要你的激勵制度設計得好,人們就會心甘情愿地做你想讓他們做的事。
改變人的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改變激勵。
4、市場是一種激勵信號的傳遞方式
上一條的改變方式是自上而下,這一條說說自下而上。
在經濟學家眼中,價格并不僅僅是錢,而是一種激勵信號。
比如當初手機還被稱為“大哥大”的時候,比較難得。在市場經濟情況下,稀缺就意味著價格高,而價格高則會引得人們愿意生產。
于是各個企業自發地冒出來,拼命研發和生產手機。結果就是手機價格越來越便宜。
市場的關鍵所在是提供一個激勵信號,而不是私有財產。
為什么教育和醫療市場化都不太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領域內價格信號根本不能反應產品的質量和需求。
學費越貴的學校不見得質量更好,因為相對于學費,學校的聲譽和生源都比其重要。
我國醫療領域充斥著各種虛假信號,以至于人們都去信任公立醫院。
所以市場化絕非產權改革這么簡單,而是要保證信號的有效傳遞,這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
5、結果可能出乎意料
很多公共知識分子都有著指點江山的沖動,認為有些事兒聽我的早就解決了。而真正的嚴肅學者卻對主動的社會改革是悲觀的。
為什么呢?
因為世界是個復雜系統,復雜有兩層意思:其一是complicated,指一個東西繁雜,數量眾多,難以描述清楚;其二是complex,是指一個東西內部各個部分間有各種聯系和反饋關系,牽一發而動全身。
世界這個復雜系統便是后者,complex。
1966年,美國一個heather ross的經濟學研究生拿到一筆高達500萬美元的經費做一個社會實驗:政府給低收入人群直接發錢會是一種什么結果?這么做是否會讓人喪失找工作的積極性呢?
這項實驗進行數月后得到了結果:直接給窮人錢沒有對窮人的就業率造成什么影響,反而他們的家庭離婚率大增!
這是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但至于之后的研究就沒有下文了。
所以不到不得已,最后不要輕易按你自己憑空想出來的方法去擾動社會系統,你根本不知道最后會導致什么!這就叫“皇上做不得快意事”。
這也說明陰謀論根本不靠譜,各種停留在紙面上的假想實驗更不靠譜。
我們生活的是一個復雜的世界,沒人可以控制得住。
寫在最后。
了解了這些最簡單的經濟學后,我們的思想可能產生一些變化:同情心減少,不像以前那樣熱衷于福利、環境,不怎么相信強勢政府的力量,認為最好讓市場自由運行。
這樣的變化會讓你變成一個派別:“libertarianism”,自由派和保守派之外的第三派別——自由論者。對復雜的世界有著自己的看法,并且不會有太強硬的立場。
我很喜歡萬維鋼這本書的書名《智識分子》。這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我們不應該止步于擁有曾經的“知識”,而是應該去提升我們的“智識”——智慧和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