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和“走著瞧旅行”合作推廣,收到了一條讀者留言。
她告訴我在哪家公司,看看我們有沒有可能合作。
這個公司我很熟悉,8月份去日本,在日本的地接服務就是他們提供的。
就這樣,我們加上了微信,聊得不過癮,約了上周六見面。
她小名叫花花,山東人,和我是老鄉,92年的妹子,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
大學實習時,她去了一家日本旅行社的分公司,承接游客去日本旅行相關業務的。(地接社)
我問她:“為什么選擇了這份工作?”
花花是一個很有規劃的人,通過職業訪談和自己興趣選擇了未來發展的方向。
大學時,她問了很多學長、老師,自己也親自了解了日語專業畢業后的就業發展。
總結下來,發現主要有6個方向,分別為:
公務員:日語相關的崗位;赴日:留學or工作;日企;翻譯;旅游行業;轉行。
她接觸到的部分日企都是機械制造業的,和工廠打交道多一些。
有的人選擇繼續深造,當大學老師。
如果從事日語翻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而她的想法是想把日語當成一個工具。
還有一些人,跨專業考研或考了一些資格證書,去了日資銀行。
花花訪談了很多人,通過這樣的調查,總結下來大家畢業后的選擇,基本上就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了。
她對旅游感興趣,一直也很喜歡自己的專業。最終,她選擇了一家日本旅行社,在上海分公司工作2年,日本總部工作1年。
我發現了一個現象,對自己有規劃的人,都會在做選擇時做大量的功課。
比如職業訪談和市場調查,根據了解的情況分析判斷,找出適合自己的工作,這樣會少走很多彎路。
有職業規劃的人,他們的職業發展是穩定上升的,即使遇到什么問題,因為提前有準備,也會很快化解掉危機。
如果一開始隨便找一個工作,發現不合適,換的代價很大。
幾年下來,這不是一個完整的職業積累,而是幾段時間的拼湊。
對于個人來說,既沒有在一個領域積累經驗,個人能力也沒得到很大提升。
大家如果想換行業,或者初入職場想從事某個行業,可以借鑒花花的做法,去對行業做深入了解,結合自己的性格特點做選擇。
工作三年,花花積累了哪些經驗呢?
第一份工作,對于每一個進入職場的人很重要,很多做事的方式方法就是這個時候形成的。
先總體說一下日企的風格,大部分日企管理很嚴格,不喜歡員工遲到,喜歡按照流程來做事情。
花花他們公司,電腦、辦公桌要保持整潔,不能有灰塵;文件不能出現錯別字,Excel表格的行間距、字體、背景社都是統一的,一看就是很舒服的狀態。
日企更注重團隊精神,他們有終身福利的管理制度,追求穩定。花花有一次去拜訪日本的一家客戶,發現員工都是40-50歲的大叔,年輕人少,很沒有活力。
這樣的企業文化,對花花來講很受益,她養成了非常好的工作習慣,特別自律。
基礎工作瑣碎,幫著快速了解流程,迅速成長。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剛進一家公司,工資低,還要打雜,可是這些工作做不好,只能一直做基礎崗了,一點競爭力都沒有。
工作第一年,花花也不例外,做最基礎的工作,比如開發供應商(日本的酒店巴士、餐廳等)。
作為新人,花花沒有任何資源,她就每天從中國網站、日本網站廣撒網,找到聯系方式,一個個打電話。
有時候,她看游記中提到某個餐廳或酒店口碑不錯,而公司還沒有合作的,都想辦法去聯系。
工作一段時間,她總結了一些經驗,在現有資源上挖掘。
比如一個導游,他們合作很愉快,導游都有自己的圈子,就讓她介紹朋友,朋友的朋友再介紹。
這一年的積累,讓她熟悉了公司的整個業務流程,對赴日旅游這個行業也有了感性的認識。
每個人可能都需要這樣一段基層的經歷,了解一線的情況,磨煉自己的耐心,規范做事的方式方法。
一個team,團隊精神非常重要。
由于第一年的出色表現,花花第二年開始帶團隊了。他們公司主要接一些高端定制的案子,服務過很多明星。
有一次,國內的旅行社給他們一個案子,需要定制一個路線,提了一堆要求。這是一個大單,他們很重視,特意派了資深的同事對接。
而這個同事修改了十幾、二十幾個方案都沒有通過。
團隊的其他人自發地留下來加班,幫著一起完成這個案例。
這條路線涉及的每一個環節,他們進行了拆分,每一個人針對所負責的環節做3-4個方法。
最終,方案匯總,一起加班一周,客戶被他們的方案感動了,通過了。
這次經歷對花花觸動很大,在聊天中,她一直強調團隊凝聚力特別重要。
現在在工作中,如果同事遇到困難,她會給予支持,有困難大家一起承擔,這會讓每個人有歸屬感,遇到問題也不會推卸責任。
在職場中,要想快速發展,合作精神特別重要,升職后,也需要管理團隊。
作為一個領導,如果可以做到團隊有凝聚力,戰斗力會很強,大家會進步很快。
在上海分公司工作兩年后,第三年她被派到日本總部,參與一個針對C端(客戶)的互聯網項目。
就是這個項目,讓她發現了傳統旅行社的瓶頸,讓她對這份工作有了新的思考。
升職快,待遇好,為什么離職?
花花在公司很受重視,還被派到日本學習,為什么要離職呢?
在日本做這個項目期間,她發現日本互聯網很落后,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服務器:日本的互聯網服務器跟國內不一樣,日本的網站本身不適應國內,在國內打開很慢,客戶體驗嚴重受影響。日本線下服務很好,但線上購物體驗非常差。
線上支付:日本線上支付很落后,還停留在銀行轉賬的階段,大多數網站微信、支付寶不能引入,因為這會涉及日本本地銀行的利益。線下一些門店,可以支付寶支付,也是為了吸引中國游客。
網站設計:雖然日本的設計挺厲害,但APP或網頁的UI設計真是丑哭了,90年代網頁既視感,配色什么的,都讓人不忍心看下去了。
因為網站營銷很弱,設計的風格、功能等落后中國好多年。日本人本身也很保守,她同事覺得雙十一購物是一個神奇的存在。
花花分析下來,他們公司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也想做互聯網旅游,但決心不夠,也只是嘗試。
恰好這時,她看到國內一年內興起了十幾個互聯網旅游公司。
她決定辭職回國,加入互聯網旅游公司。但這些平臺太多了,她利用畢業找工作的方法進行了分析。
有一家公司,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發展很快,不到2年時間發展到500人,日本業務在某程占比很大。
她很好奇為什么發展這么快?
這家公司把私家團(2個人可以出發,專車專導,每天都可以出發)新模式做成了標品,短期內可以占領去日旅游的很大份額。
我有一個疑問,這怎么能夠保證價格優勢?原來,他們在日本開了分公司,駐扎日本,買了車,培養自己的車隊、導游,砍掉了中間成本。
看來,這家公司野心不小,要做全產業鏈的事情。
然后,她投了簡歷,去面試,和老板交流下來,感覺格局很大,就決定加入了這家公司。
她在原來公司經過3年的積累,已經達到年薪30萬左右了。這樣,她降薪1萬,成為這家公司的旅游產品經理。
花花說:“我不能為了眼前這一點利益,跟不上行業大趨勢,讓未來的自己處于被動。”
我忍不住問:“你就那么篤定這是自己的機會嗎?”
她堅定地回答:“沒錯。”
之前,花花有3年日本地接的經驗,對日本的旅游資源和模式都很了解。如果單單只做地接的話,比較被動,不能控制前端組團社的收客情況。
轉行互聯網后,她運用自己的經驗,從前端到后端都了解,有更大潛力可以挖掘。
還有,現在公司起步快,雖內部管理不成熟,流程有些混亂,但她可以根據經驗,讓管理更加規范化。
現在,她負責一個產品線,更有全局觀,作為早期員工,跟著公司一起成長,會發展很快。
花花說:如果繼續在原來公司做,已經沒有進步,時間久了,面臨的問題:頭腦僵化,貪圖安逸,失去學習能力。要趁年輕,不斷突破自己,眼下的選擇,看著辛苦,犧牲了部分利益,但能夠走得更遠。
這半年內,我們不時就會看到這樣的新聞:華為清退34+歲員工,中興高管跳樓……
十幾年前如日中天的通信行業,現在雖然比不上互聯網行業,但養家還是沒問題的。只是蛋糕就這么大,已經趨于飽和,不把一些人擠出去,固定的蛋糕怎么分。
劉先生(老公)很確定地說,他未來會失業,偶爾也和同事聊失業后去做什么。
未來,失業可能會成為我們每個人都面臨的問題。
如果一個行業處于上升期,哪怕你能力一般,由于需要大批量的人才,也可以找一個不錯的工作。
如果一個行業不行了,原來的公司為了自身發展裁人,而你出去之后,發現已經沒有自己的立身之地。
這時的你不再年輕,上有老下有小,還不曾理財、對生活規劃,除了絕望,你還能怎么辦呢?
任何行業上升期都會有各種紅利。
作為自媒體人,我也享受到微信的紅利,實現了原始積累。可我知道,任何事物發展都有規律,根本不存在一個行業一直高速發展。
我們必須為早晚都要到來的瓶頸期做好準備。
不妨問問自己:我一直在進步,工作做到極致了嗎?行業新機會,我注意到了嗎?假如失業了,我怎么辦?
任何人,無論工作多么努力,活得多勵志,跟不上時代的變化,終將會被淘汰。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革自己命的過程,你不轉型、維持現狀,就有其他人淘汰你。
不要等待出光了手上所有的牌,才發現已無退路。
我們需要居安思危,提前做好規劃,不被時代淘汰或者淘汰了因為做好了準備,也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