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回家,自豪地告訴我:媽媽,我的體育階段測驗成績過關啦!
我:太棒了!
兒子:仰臥起坐一分鐘要求做21個,我做了28個;跳繩一分鐘70個,我正好及格。
我:兒子,你的堅持終于有回報了!你太厲害啦!
兒子(笑嘻嘻地):練習還是有用的。
回顧兒子的跳繩成績提高的路,真的是一條漫長的路。
兒子從小協調性頗差(父母都屬于協調性相當一般的人,所以這方面遺傳給小朋友的基因并不優質,我們也很抱歉吶),加上很有點兒肉肉,舉凡什么體育項目,沒有一樣拿手,往往一個項目練了一個學期了,小朋友都已經非常熟練了,他才剛剛掌握,還做的磕磕絆絆,更談不上什么流暢優美了。
跳繩這項活動,他一個學期在學校都沒有學會,回家讓他做跳繩練習,就見他拿著繩在身前亂甩,自己在那兒亂蹦,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我們笑的眼淚都出來了。
兒子氣急敗壞:我不學了!反正怎么也學不會!
我們擦擦笑出來的眼淚,安慰他:來,寶貝,咱們把跳繩分解開來學,肯定能學會。
兒子:我不學!我不學!
我:那我們今天晚上就只學怎么甩繩吧,不學跳。就只是用胳膊甩跳繩就行。
兒子覺得有臺階下,難度又不大,勉強同意了。
于是一晚上,我們就只練習怎么拿跳繩,怎么轉手腕,怎么掄胳膊甩跳繩,兒子練了一晚上,終于掌握了甩跳繩要領,不再拿跳繩在身前亂晃了。我給他鼓勁:兒子,你現在進步很大,已經學會跳繩的二分之一啦,我們明天繼續剩下的二分之一。
兒子點點頭:好!
第二天晚上,繼續教學,讓他甩一次繩,等跳繩落地上的時候,再跳過去,然后繼續重復上述的步驟。
話說這個步驟,真的是會者不難,難者不會。
就這兩個動作一組合,兒子瞬間又變得手忙腳亂,繩也不會甩了,跳也不會跳了。
這次我們都不笑他了,鼓勵他慢慢來。只要能連續做上兩個,都要大聲鼓掌,夸獎他:這個做的很棒!再來一個!
就這樣,每天晚上練習,持續了一個月以后,兒子從開始的拿著跳繩在身前金蛇亂舞,慢慢地終于手腳可以協調一致,跳成功一個,慢慢地可以連續跳兩個,三個,五個,十個,以致更多。
在他熟練掌握跳繩要領之后,我們又開始嘗試限時跳繩,看看他一分鐘之內能跳多少個。
為了避免打擊他,我前幾次的時候,都偷偷的延長一點兒時間,鼓勵他:“嗯,還不錯,還差十幾個就達標了!”“今天比昨天又多跳了一個,有進步!”“咦,怎么今天比昨天跳的少了兩個?是因為鞋不合腳嗎?你要不要換雙鞋再試一試?”
等到他的跳繩成績慢慢有了提高,就開始嚴格限定在一分鐘內,并坦白之前其實是偷偷延長了一點兒時間“你看,我們練習的這段時間,你的跳繩成績成功提高了十幾個,再提高幾個就能達到及格線啦!加油!”
就這樣,兒子的跳繩成績一點點提高,歷時兩年,終于從不會跳繩到成績達標。
一直到現在,每天晚上跳繩成為他的保留鍛煉項目,樂此不疲。
我相信,總有一天,他的跳繩成績會再有提高,而且會跳得比那些一學就會的同學更好。因為別人已經停下來了,而他一直在重復提高,從未停止。
仰臥起坐項目也是一樣,從每次只能做10個就喊腰疼肚子疼,到現在輕輕松松一分鐘28個,他也在堅持天天練習,不斷進步。
每次看到兒子的堅持,我都有點兒自慚形穢,為自己時不時冒出來的偷懶的想法和做法。他是比我更加自律,更加有內驅力的人。
但是,讓孩子對一件看起來比較困難的事情感興趣,并能堅持提高,這是每個家長都可以想辦法做到的事情。我總結了一下兒子學習跳繩的過程,大致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驟:
一、設定一個目標;
二、針對每次結果給予孩子及時的反饋,以表揚、鼓勵為主,不要打擊;
三、根據孩子的水平,適時調整目標的難度。就像游戲的關卡一樣,開始要比較輕松就可以完成,逐漸提高難度。
其實就是把孩子們喜歡的游戲設置原則拿到現實中來用。
簡單嗎?真簡單。
能做到嗎?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