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讓學生樂于聽?樂于說?
人的動機只有兩種,欲望和恐懼。所以那個問題也就轉換成了,如何讓學生想要聽,害怕不聽。這就對應到老師的獎勵和懲罰手段。
聽是一種比較被動的語言本能。學生睜著眼睛不聽你講課,而是在發(fā)呆也是有可能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既然很難發(fā)現學生是在主攻菜品,還是被動在聽,那么懲罰手段的作用就小得多。所以在聽這方面主要用的是獎勵手段,也就是老師說講課的內容是生動有趣的。
所謂的生動是指能夠調動多方面的感覺器官,多媒體化的教學內容往往更受學生的歡迎。有趣,是指這件事情是比較新奇,而且能給人積極的反饋,它也是循序漸進而不是很難理解的東西。
至于說,除了口頭表揚等獎勵,就可以采用懲罰手段。我們不可能采取那種體罰學生或者打學生的方式。但可以讓他感覺到,如果自己不主動的說,被孤立出這個群體。從人的集體意識來說,他是愿意融入這個集體的。
2.如何幫助低年級段認讀較長的單詞和句型?
因為人的跟讀能力比較出眾,所以讀單詞對學生來說不是很困難,幼兒園的學生甚至能夠記住一首不明意義的歌。
對于記憶較長的單詞,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是這個單詞組成是由比較有規(guī)律的詞根(學生熟悉的詞匯)組成的。比如yesterday,其中學生可能認識yes和day,只要他記住ter的發(fā)音,那么這個單詞就相對好記了。二是單詞讀音和字母構成沒有什么規(guī)律可循。這種單詞就只能靠重復記憶。
而較長的句型,是由不同的簡單句型變化而成的。讓學生記住的關鍵還是讓他記住基本的句型,以及為什么要采用這種較長的句型?
而句子中的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等等,都起著相應的作用。例如定語從句起定語的作用來修飾被修飾詞,這個句子所表達的復雜概念,實際是簡單的一個定語。
把這個定語從句抽象為一個定語單詞,然后再讓學生進行比較,這樣他們就能夠明白,那個從句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由簡單到復雜,從基礎到提高,不斷重復,在練習中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