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經濟學”是在聽羅胖的節目時聽到,這也是羅胖節目的好處之一,提起我的興趣去看想看的書。這本書通俗易懂,通過一些關鍵經濟學詞匯解讀經濟學原理,適合做一本工具書,方便隨時查閱。
這里摘取兩個關鍵詞,“激勵”和“內卷化效應”。寫寫我的思考。
經濟學的基本前提是承認人的本性是利己的,所以人們在做出選擇時,會考慮邊際量所處的成本和收益。一旦成本和收益中有任何一方發生變動,或是兩方都發生變動的情況下,人們的選擇都會隨之發生改變。也就是說,成本和收益的變動改變了人們的激勵,而同時人們會對激勵做出選擇。
這里引用經典的“獵狗與兔子”的故事。
一條獵狗追逐一只兔子,追了好久也沒有追到。
牧羊犬看到了,譏笑獵狗。獵狗回答:“我僅僅為了一頓飯而跑,它卻是為了性命而跑呀!”話被獵人聽到了,獵人想:獵狗說得對啊,要想得到更多的獵物,我得想個好法子。
獵人又買來幾條獵狗,凡是能夠在打獵中捉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幾根骨頭,捉不到的就沒有飯吃。這個辦法果然奏效,獵狗們紛紛去追兔子,都想捕到更多獵物。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問題又出現了。大兔子難捉,小兔子好捉,而得到的骨頭都差不多,獵狗們發現了這個竅門,專門去捉小兔子。獵人對獵狗們說:“最近你們捉的兔子越來越小了,為什么?”獵狗們說:“反正沒有什么區別,何必費那么大的勁去捉大兔子呢?”獵人思考后,決定不將分得骨頭的數量與是否捉到兔子掛鉤,而是采用每過一段時間就統計一次獵狗捉到兔子的總重量的方法,按總重量來決定其在一段時間內的待遇。結果獵狗們捉到兔子的數量和重量都增加了。
獵人很開心,但不久后,新問題出現了。獵狗抓的兔子又少了很多,而且越有經驗的獵狗,捉兔子的數量下降得就越厲害,于是獵人又去問獵狗們。獵狗們說:“我們把最好的時間都奉獻給了您,但是我們會變老,當我們捉不到兔子的時候,您還會給我們骨頭吃嗎?”獵人經過一番思考后,分析與匯總了所有獵狗捉到兔子的數量與重量,規定如果捉到的兔子超過了一定數量,即使捉不到兔子,每頓飯也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骨頭。
獵狗們都很高興,大家都努力去做,以完成獵人規定的數量。
一段時間過后,終于有一些獵狗做到了。這時,其中一只獵狗說:“我們這么努力,只得到了幾根骨頭,而我們捉的獵物遠遠超過了這幾根骨頭,我們為什么不能給自己捉兔子呢?”于是,有些獵狗離開了獵人,自己捉兔子去了。
獵人意識到獵狗正在流失,于是又進行改革,每條獵狗除基本骨頭外,可獲得其所獵兔肉總量的n%,隨著服務時間加長,貢獻變大,該比例還可遞增,并有權分享獵人總兔肉的m%。這樣,出走的獵狗們紛紛強烈要求重歸獵狗隊伍。
獵人是個聰明的人,他充分利用激勵的作用,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思考:我們在日常管理與工作中,一封郵件或者通知,工作能不能推動起來?下面的兄弟會不會向獵狗一樣存在顧慮?這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當職責分工梳理明確后,存在一定的利益驅動,工作才能順利開展,各單元也會主動協作,因為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的目標與邊際收益,這會是一個健康的系統。但按照經濟學的邊際效用遞減原則,原先的利益平衡與驅動會隨著環境變化而失衡,因此恰當的調整也是異常重要。這也是凌經理常說的,管理者要對環境與趨勢的變化異常敏感,并提前采取措施!
內卷化效應來源于一位學者,20世紀60年代末,一位名叫利福德 蓋爾籽的美國人類文化學家,曾在爪哇島生活過。這位長住風景名勝的學者,無心觀賞詩畫般的景致,潛心研究當地的農耕生活。他眼中看到的都是梨耙收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原生態農業在維持田園景色的同時,長期停留在一種簡單重復、沒有進步的輪回狀態。這位學者把這種現象冠名為“內卷化”。“內卷化”的結果是可怕的,它會讓人在一個層面上無休止的內纏、內耗、內旋,既沒有突破式的增長,也沒有漸進式的積累,讓人陷入到一種惡性循環之中。你越是缺乏自信,你越難以成功,你越不能成功,你就越缺乏自信,直至破罐子破摔。
思考:戒掉抱怨,如果一個人總是自怨自艾,不思改變,不求進取,只能原地不動,逐步失去剛工作時候的沖勁。想改變,但又克服不了長期以往的巨大慣性,原地踏步。如果已經想到了追求“自我實現”,如果已經把想法在自己工作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體現出來了,那么就會為自己的熱情所感動。哪怕是自己很小的想法,只要付諸到自己的工作中去,這都是突破。在我看來,這也是改變內卷狀態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