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知識管理

導讀: 最近讀了兩篇關于知識管理的文章,分別是《金杜律師事務所知識管理系統建設》和天同律師事務所的《律所知識管理難題的破解與創新》。

這兩篇文章都是從大的方面上來談知識管理這個問題,一個機構如果能夠做好企業的知識管理,不僅可以“讓員工感覺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更是打造百年老店的基石。但是,從《金杜律師事務所知識管理系統建設》這篇文章中,也可以看出在一個機構中普及知識管理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

結合實際情況分析,從一個機構來說,想要做好機構管理是非常難的事情,即使大家都知道如果做成功的話,將會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做不好的理由很多,比如:觀念問題(人人都想做只獲取、不付出的“伸手黨”),部門利益問題(自己部門的知識經驗為什么要分享給競爭部門),以及投入壓力(設計和落實一套知識管理系統,從人力、物力上都需要巨大的投入)。

所以說,機構和公司層面的知識管理非常不好做,也不是普通職員所關注的問題,因此我在這里討論的不是大面上的知識管理,而是國際工程項目經理的個人知識管理。

正文


對個人而言,公司層面的知識管理做不好,并不等于個人的知識管理做不好;公司層面的知識管理你可以不關注,但個人的知識管理你不能不關注。因為做好個人的知識管理對于自我成長是大有作用的,所以,每個項目經理都應該有自己的知識管理方式。

關于項目經理個人的知識管理,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工作涉及領域拓展,自己約莫是在一年前首先意識到了知識管理這個概念的存在,其次也是在摸索著如何創立自己的知識管理方式。

1、為什么要做個人的知識管理?

一個項目涉及到方方面面非常之多,商務上,從合同的簽訂,到現場的做賬;資金上,從內外收付款進度管理,到最后的項目清算;貨物上,從最基礎的貨物采購,到最后的現場二次倒運;文件上,從簽署會議紀要,到項目上大量的公函往來;質量上,從出廠試驗的質量把控,到最終的現場安裝調試。

項目的廣度如此之大,卻又如此細枝末節,面對海量的信息流,再加上,身為項目經理更需要進行適當的人事來往,難免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所以如果能夠做好知識管理,將曾經經歷的案例,碰到的情況,進行統一整理,分類吸收消化。對個人而言,一是可以增加個人的知識和經驗積累,二是將來可以大幅提升個人的工作效率。

2、個人知識管理是什么?

所謂個人知識管理,可以理解為是將個人擁有及獲取的各種資料信息變成有價值的知識,并分類保存起來,在工作需要時,自己能夠準確快速地找到并使用相關知識。

我們另外需要明確的是:進行知識管理本身不是工作之目的,不是為知識管理而做知識管理,知識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便于做好業務。

根據經驗,個人知識管理通常應該包括以下內容:明確的知識需求類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無限的事業之中,結果可想而知;明確有效的信息獲取方法,這個時代是一個知識、信息泛濫的時代,同時又是一個有效信息無比匱乏的時代,有效的渠道是獲得有參考價值信息的前提條件;消化信息并轉化為有用的知識,一柜子的書僅僅只是裝飾罷了,一肚子的書才是你的資本。

3、知識分類是管理的前提

每份工作都有他的具體要求,作為職場人士,我們首先要從范圍上對工作內容進行一個定義,之后再尋求對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縱深發展。因為文不對題,在這兒,我們就不對后者進行贅述了。

工作范圍的明確就需要我們加強對工作內容的認識,你要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是什么,就像一套工程合同一樣,他會有非常明確地供貨范圍。當然,還是如同一套合同,里面總是會有些是是而非的東西,抓大放小是必然的,最核心的東西永遠都只有拿20%。就法律這個類別舉例來說,我個人的分類包括合同、協議、和案例三大類,再對協議往細了說,再分成保密協議、合作協議、代理協議、聯合體協議等等。

對做好知識分類,我覺得網上的兩句話說的很好:“一是,從宏觀上你應該對自己希望構建的知識體系有個整體認知和把握,你知道某一個知識應該放入哪一個地方;二是知識分類也不是憑空想象的事情,可以根據關聯性原則進行處理,相關或相近的知識都可以作為一個類別。”

4、收集資料是一個基礎性工作

既然是知識管理,前提必然是要有“知識”,有知識才有管理,否則何來知識管理。知識管理的一個基礎性工作就是收集資料。

關于收集資料,從時間、空間的角度來說哦,配合現在的智能化設備,只要是有心人,完全是是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下面簡述三個重要的信息收集渠道。

第一個渠道是工作,一周七天,五天在工作,工作雖然也會有各繁瑣的事物,但是工作中的才是第一手的資料和信息,也是最真實的,未經過任何修飾和過濾的資料,我們首先需要在工作中做好積累。

第二個渠道是網絡信息,信息社會大部分的資訊都會通過網絡迅速地進行傳播,在信息良莠不齊的大環境下,我們就需要特別留個心眼,不要對任何信息都照單全收。但是我們更需要記住的是,沙子里面藏著金子,總是在等等有能力和有心人去發現。

5、知識管理的重要步驟就是要消化知識

隨著網絡和檢索工具的發達,現在各種資料都容易在互聯網上找到,如果你是一個有心人,收集資料本身并不是特別難的事情。但我要說的是,收集資料僅是一個基礎性工作,并不是個人知識管理的核心。個人知識管理的核心,是要對信息資料進行消化,只有經過消化并且轉化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識,這樣才能形成有效的知識。

很多人往往不重視知識消化工作,比如在微信上天天轉發各種文章資料,看似收集的資料很多,但真正去看、去研究吸收的可能并不多。這有點像猴子掰玉米,資料再多也沒用。我的做法是,在微信上看到不錯的文章,如果我來不及消化的話,我基本上都會將其列入收藏夾,等到周末或空閑的時候進行閱讀消化,對于有價值的內容,我會將其存入我電腦中的數據庫,放入某個具體專題之下。

6、兩款好用的軟件

上文洋洋灑灑說了這么多,可以看出來知識管理既是一件注重細節,非常瑣碎,同時又是一件需要耗費精力,認真消化吸收的工作。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壓縮重復性的、整理性的工作,將更多地精力投入到成果產出環節,我們非常有必要引入合適的軟件,用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第一個軟件是,total commander,非常經典的軟件,雙屏資源管理器,對于文件的分類、整理有著非常好的幫助,如果能夠熟練掌握快捷鍵,那簡直就是開掛了。

第二個軟件是,印象筆記,信息本地化,專題化的重要軟件。現代生活中信息的主要來源是網絡,但是網絡距離本地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印象筆記可以說是一款將網絡信息進行本地化的軟件,讓信息落地。再通過本地的專題化,對問題進行專題化突破。

最后一個是Everything,對于windows系統自帶檢索的體驗想必大家都已經體會過了那是有多么的糟糕的,而everything的出現,則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本軟件的搜索結果非常準確,且速度非常快,一秒都不到就可以搜索出結果。堪稱辦公室白領必備的神器級軟件。

7、備份,不可或缺的一環

現在的電子文檔雖然很方便,但也是非常脆弱的,隨時都有丟失毀損的危險。一旦發生無法修補的毀損,對于知識管理人而言不啻于是一場災難。

作為知識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時間頻率上,個人認為每月一次的備份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是硬盤備份,也可以是云備份。為了保險起見,我建議大家不止用一種方式備份,因為備份本身也有損壞的風險,多一種備份方式,安全就多一份保障。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