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有的無知,都暴露在了語言里”

2017年11月22日,星期三,晴

01

昨天晚上和同事一起聚餐,旁邊一桌在我們所有人到齊之前已經吃上了,并且還在侃侃而談。

因為無聊,坐在那一邊玩手機,一邊聽著鄰桌聊天。好像在說些食物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聽著聽著同事在旁邊忍俊不禁,想笑又不敢笑,憋紅了臉。

仔細聽來,也并無不妥。很快,鄰桌吃完人去桌空,因此也沒有太在意。

坐我旁邊的同事終于忍不住了,拍著大腿笑的前仰后合。“你們知道嗎?他們剛剛說的話,太好笑了,完全胡說八道。最湊巧的是,他們討論的話題,正好就是我曾經研究過的。”

為了不讓聽到這件事的人受到錯誤觀點的影響,還原委給我們所有人科普了一下,大家唏噓不已。

是啊沒人知道也就算了,可是同事以前的職業就是研究營養學的,偏偏他們在一個內行面前說著外行話,那這話聽起來確實就顯得特別的不靠譜。

“對于自己不甚了解的事情,最好不要亂講,不懂裝懂的人就是屬于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這是剛入職的時候領導培訓時的告誡,對這句話一直不以為然,實際上不經意間,我們所有的修養都透過語言一覽無余的展示在別人面前。

02

之前聽過一個故事,在一場高端的書畫展上,兩個根本不懂書畫藝術的人走到一幅大寫意作品面前,評頭論足,并且倆人說的不亦樂乎。

恰巧這幅作品的原作者就站在旁邊,倆人的談話內容被畫家從頭聽到尾。畫家走過去問:“小伙子,你們知道這幅畫中畫的是什么嗎?”

倆人相視一愣,其中一人開始滔滔不絕的給畫家介紹,說的一本正經,有板有眼,還指著畫中的線條和細節分析的頭頭是道。

小伙子越說越激動,本來壓根就看不懂的他還憑著自己的臆想,指著畫把作者批評的特別尷尬。

畫家終于忍不住了,問道:“小伙子你說了這么多,我能問問你,你懂畫嗎?”

小伙子表示,本來是不懂的,來之前惡補了一下書畫評析技巧。還洋洋得意自己簡直就是天才。

畫家聽完,輕哼了一聲,揚長而去。

小伙子愣在原地,不明所以感到莫名其妙。正當倆人準備離開時,被工作人員叫住了。只見工作人員走過來,遞給他們一本寫意畫評析和一張名片,名片上顯示著某當代著名寫意派畫家。

工作人員告訴他們,這是剛剛和他們聊天的那位畫家委托他送過來的,而那位畫家正好就是這幅畫的原作者。

這位畫家還特意委托工作人員帶給小伙子一句話:最可怕的事不是你笨,而是不懂裝懂。

小伙子聽完,臉刷的一下就紅了。

美國的本·瓊森在《木材,或關于人與物的發現》里說過:語言最能暴露一個人,只要你說話,我就能了解你。

03

在歷史上,一本正經的一家之言事例數不勝數。最出名的當屬蘇軾與孔融,那兩位名人是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蘇軾在進士科考中,隨手杜撰了“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的歷史故事答于試卷。考官梅堯臣披卷閱至自處不禁有些疑惑,因為自己并不記得這個典故,然而卷面文章言之鑿鑿,似乎也并不像是杜撰。

后來考官梅堯臣見到蘇軾便問,說這個我怎么不記得史書上有這個故事。結果蘇軾居然大方承認,哦,是我編的。

不過這還不是最牛的,蘇軾最不可思議的是又接著賣萌:不過我估計以堯的品德,這事兒發生了也很正常。言下之意,說不準這事兒就是真的呢。

當然,蘇軾此舉也不是他的首創,東漢末年讓梨孔融的一本道行為比蘇軾早了好幾百年。

曹操滅袁紹,以紹子袁熙妻甄宓賜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到最后孔融的下場也并不好,被曹操處死,株連全家。留下一個“覆巢之下無完卵”的故事,被稱之為與“唇亡齒寒”、“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齊名的三大馬克思主義哲學聯系思想實例。

這兩個小故事說明,他們雖是有學識有思想的名人,但說話辦事還是得遵循實事求是,不可想當然的杜撰。

說話很簡單,嘴巴一張一合配合好舌頭的律動就好了,但要把話說好,就大有學問。

要在恰當的時機對恰當的人說出恰當的話,把話說好是一種境界,需要的不僅是一份聰明,更是一種智慧的體現。

04

英國生物學家霍普金斯說過:語言是思想的圖像和反映。

因此,我們在說話的過程中也是將自己呈現給他人,而富有魅力的語言,更能將自己的品味和學識完美的呈現給別人。

就像在內行人面前談論專業知識的吃瓜群眾,在原作者面前一本正經的評價作品好壞的外行小伙子。

無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偏偏還有人將于自己的無知通過語言一覽無余地展示給所有人。

可以有所保留,但言多必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END-

「無戒365極限挑戰日更營第17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