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知識爆炸的時代,快捷實用的內容受到大眾的喜愛與追求,這種實用不含水分的知識我們稱之為“干貨”??墒恰案韶洝痹俸?,也大多數是他人的經驗,拿來就用是否又是一種形式上的懶惰,而且這些“干貨”,又有多少是可以與自己的生活工作相相契合?
所以,知識爆炸時代,我們到底要不要追求“干貨”?
正辨1:干貨真材實料,有價值,要!
在這個時代,我們經常聽到“干貨”一詞,但什么干貨呢?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就先舉個例子:
小王最近對講師一職很感興趣,于是就問了身邊的朋友們,大家都積極的給他建議,甚至幫他上某寶搜索了關于培訓講師的暢銷書籍《成功講師的108招》《從培訓新手到培訓專家》《培訓師授課技能手冊》等,并且鼓勵他:小王,你的口才很好,一定可以,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并且還講了隔壁阿花的成功史,但是,親愛的老鐵啊,以上就是典型的一大碗雞湯啊。相對的,如果干貨,我會這樣跟小王說:
小王,首先你要想清楚你的職業規劃方向是什么?你是想成為企業內訓的專業講師呢?還是面向社會的培訓機構的講師,兩者在授課內容,技巧和方向上有所不一樣。
當你確定好方向以后,你就要著手準備你的知識體系了。你是打算如何獲得這些知識呢?是機構內部提供,還是全部由你自己定位,學習我們可以從三方面入手:1、多看一些相關的書籍,了解知識的架構。2、上網搜索信息,現在公眾號和專業知識網站,有很多實用性知識可以作為書籍理論上的補充。3、與行業內的大伽們交流,可以提高你的思維高度。
你以為這樣你就是一個專業的講師了嗎?大錯特錯了,想要成為一名優秀專業的講師,你需要具備很多技能,包括:羅輯思維能力,演講力,金字塔學習法的運用,定位運營,用戶思維等綜合能力的提升。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你還需要目標管理,我當時遇到這種情況,我是這樣干的~~,我給你的建議是:1~1~3~4~? ? 這樣就是干貨。
通過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干貨是什么?干貨就是精煉的實用可信的內容,在它現有的知識體系之上加入新知識和新思路,從而幫助他人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系列內容。
它的特點是:精煉的、真材實料、有價值的信息,具有一定有的指導性,可以讓你少走彎路,區別于一般人們所謂的心靈雞湯。
(在最開始,一定要給“”干貨“下一個定義,以免反方混淆視聽,帶偏整個話題)
反辨1:干貨還是私貨,水貨?我不要。
(攻擊切入點是:用私貨和水貨來告訴觀眾,沒有所謂真正的干貨,因人而異)
正方提出干貨就是真材實料,有價值的,可供實踐性的操作方法,我想請問大家 :這些干貨是誰寫的?他本人的閱歷和思想高度在哪里?觀點是否客觀中立 ?它的受眾群體是誰?干貨的適用性有多廣,是否經得起驗證?有價值又是如何定義的?
是的,我在這里要表明的觀點是:你怎么確定你現在所看到的是干貨,還是濕貨,私貨,或者是不是水貨呢?
網上常說的“干貨”并不一定是真正意義的“干貨”,或者說是相對狹義的“干貨”。例如:干貨往往是一種看法,對規律的總結。按照這個定義,干貨也是有干度的,從結論上講,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就是干貨,那在狹義上講有價值的評論才是干貨,但是問題來了,對你有價值的,對我不一定有價值;對大眾有價值的,對小眾不一定有價值;對男人有價值的,對女人不一定有價值。所以,干貨怎么定義呢?
而且干貨也講究語境(語言的環境),你是從什么視角切入這個觀點?這個角度的意義和局限性,是否對其他人有幫助,都很不好說。而且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不會去驗證這些干貨是不是可信的,甚至不一定能看得懂那些干貨。
所以,對于所謂的干貨,我們不要。
正辨2:干貨的品牌
在這里我們要特別申明,沒有任何一種道理通用于所有人,但是,干貨的價值是不容否認的,有這里,我要明確指出三點:
1、“干貨”是可追溯、經過多方論證后,在事件發生背景下有相當合理性的論據。大多數情況下可以作為事實接納,即便不能作為事實接納也有一定參考價值;關鍵字是:合理性,大多數情況,參考價值。
2、現在大多數人都知道”干貨“是因為它的特性就是:傳遞性和實用性,一直使用不容易過期。
3、如果您不確定什么樣的干貨適合你,有一個便捷的途徑,也許就是相信“品牌”的價值。例如:邏輯思維的60秒語音,把一本書的精華給你提煉出來;樊登讀書會帶您讀書;趙周老師的拆書幫等,在最近這兩年知識付費的時代,大家更愿意為真正的品牌“干貨”花時間和更高的金錢。一是它可以幫助節省甄選優質資源的時間;二是真正的“干貨”某種程度上能夠我們節省學習的時間,拓寬我們的知識廣度。
反辨2:精華,未必就要收吸引
這里我想問一下:有多少人還在堅持天天聽“羅輯思維”,并且深度的去學習;有多少人看到“干貨”二字的文章,就直接點擊收藏,卻從來沒有再翻過;你看了那么多“干貨”,現在你的輸出能力如何?它真正的改變你的生活了嗎?請大家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內心。
不可否認,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大家都想花最少的時間,來獲得更多的信息量,一本幾百頁的好書在開車路上聽精華部分也就花上十幾分鐘;聽微課,幾分鐘就能收獲一個知識點;看深度好文,喜歡一目十行,快速尋找干貨。我相信以上行為大家都干過,我想請問:你們都收獲了什么?學得怎么樣?
例如:我曾經追捧過羅輯思維的60秒語音,剛開始的時候每天如獲至寶,滿滿的干貨呀,后來發現干貨就是一個很簡短精華的論點而已,往往是抽象的,而抽象的理論也會因為每個人理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指導行為,所以就特別的難以落地。然后就會發現:
1、所謂的干貨就是根據一本書所提煉出來的精華,就是書中的骨架,而我們知識的落地,更多需要的是詳細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無法落地的學習是耍流氓。
2、盲目的追求干貨,容易讓我們陷入一種假勤奮、假高效的狀態中,無法達到我們預期的學習效果.然后就會變得更加的焦慮、浮躁。
3、更深層一點,捧「干貨」的背后是不是有一點急功近利的影子呢?許多人習慣用「有沒有用」去衡量一件事物,可是,有很多事物,恰恰是不能用「用處」來衡量的。比如讀書,經常有人問,讀書有什么用?或者,讀這本書有什么用?但是我相信,同樣有許許多多人,對讀書是不問這樣的問題的。對他們來說,讀書或許只是一種習慣,一種使命,一種自然而然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問出這樣的問題才奇怪。
正辨3:幫你理清思路,更好的踐行,減少認知成本
不是“干貨”引發了我們對于知識的功利性,而是社會本身已具備浮躁和功利心態,本來存在的問題,所以我們只是順應人性去滿足他.一個新生事物的誕生一定是有市場需求的,而干貨的出現,正是因為太多人沒有時間去篩選書,但他們需要讀書嗎?
答案是毋庸置疑。"干貨"就相當于一個個相對明確的指導意見,有指導性但具體還需要你自己動腦去分析自己的需求.如果覺得合適,再仔細的去翻閱它。如果連"干貨"都不愿意花幾分時間來讀的人,你還期待他花三四個小時去讀一整本書嗎?干貨的作用是:
1.幫您縮短了,快速識別優秀資源的能力.快速從一本書中提煉出精華,進行深度解讀.
2.本質上是為了減輕認知成本。這個回答能指導實踐行為,那么它就是干貨,所以它是好的;這個回答不能指導實踐行為,它就是雞湯,亦即是不好的。尋找合適自己的干貨.
干貨要不要?? 要,我們不僅要,我們還要學會輸出干貨.
反辨3: 干貨就是精華的”小藥丸“,我要吃飯。
在很多音頻平臺上,有人解讀《紅樓夢》、《三國演義》等,還有人致力于提供便捷取巧的閱讀體驗,把厚厚的經典變成了幾頁紙的信息,這種省事省力的方法確實很有吸引力,但也可以想象確實很無趣。看過小說的人都知道,我們享受的并不是整個故事的框架,而是它其中的劇情,緊湊的高潮段落,很多好書是需要反復細細品味的,每讀一遍的感覺都不一樣,越讀越有味道。
再舉一個更典型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神話故事中的神仙,他們隨身攜帶的仙丹吃一顆可以一個月不餓,里面富含了人們所需要的能量和精華.但真正熱愛吃飯的人,一定對這種"干貨"敬謝不敏,否則,就等于被剝奪了30天的樂趣。
對結果的追求,并不足以取代追求結果這一過程的樂趣。現代人對于“干貨”的孜孜以求,又何嘗不是把生活變成了充饑呢?我們要生活,我們追求的是學習和成長的過程,而不是僅僅是干貨。
在昨天的整場辨論賽中的幾點體悟:
1、第一位上場的辨手一定要在第一個時間對主題中“干貨”的關鍵詞進行有利于我方的定位。
2、團辨時也是要策略的,反辨在給觀眾洗腦時,正方一定要在適當的時間出動小伙伴進行總結式反辨,加強我方的觀點。團辨中的選手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來定位,有人適合首辨,有人適合突圍絕地反擊,有人適合講故事,有人適合壓軸總結。同時還要對反方的團辨選手進行深入的剖析,要在辨論前就預估到辨論的方向和可能性的問題。
3、昨天我們采用的自由辨論形式,可語音可文字,說實話語音很占優勢,你可以通過聲音,氣場,速度讓觀眾更有代入感。容易理解。我要小小的臭美一下我昨天的表現,我雖然不是最優秀的,但是我還是滿意的,畢竟也是我的第一次啊。后面的幾位辨手,采用了文字的形式,感覺說服力不太強,而且文字輸出時的段落,架框,表達方式也有很大的關系。我就沒有太看明白。
4、在辨場上,不要理所當然的以為觀眾是個明白人,其實大多數人都是草頭墻,哈哈,因為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你會發現講得都挺有道理的。在辨場上有個最大的武器,那就是感性的故事,催人淚下的故事就挺好用的,讓觀眾感同身受,由情感來引導他們的大腦做決定。所以,我們要以理性論證我們的觀點,以感性的故事來強化我們的論點。
5、關于辨論賽中的立場的選擇 。辨論只是一種工具,鍛煉你的邏輯思維和論證能力,并不是代表你的個人品格和立場。例如:在《奇葩說》中就有一道論題,應不應該接受潛規則?而在論辯的過程當中,大家都例舉了自己的實際生活事件和情感,有選手過于感情用事,差點當場退出辯論賽。我們要知道,辯論只是一場游戲,不用過于較真。甚至我們應該多鍛煉自己站在不太擅長的立場去解析問題當然。作為觀眾,我們也不要拿選手在辯論場上的論點來評判選手的品格。
6、前幾天我看了《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中,提到我們要時常反駁自己的觀點,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當我們能多角度理解問題的時候,對于我們未來生活中的人事物就不會過于執著,你才能發現生活之美,這是我對辨論賽所延伸出來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