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antibiotic)是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它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能干擾其他生活細胞發育功能的化學物質。現臨床常用的抗生素有轉基因工程菌培養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學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萬種。
常見的稱為“細菌”的病原體其實包括好幾大類,像這樣:
各種不管宣傳為“廣譜的”還是“窄譜的”,都不能完全包括以上所有細菌,比如青霉素,是一種窄譜抗生素
而標榜為“廣譜青霉素”的氨芐西林或阿莫西林,其實也只是這樣:
而被一些醫務人員或公眾認為“取代青霉素”的頭孢菌素,也沒有好多少,比如一代頭孢是這樣:
三代頭孢是這樣:
而最近研究較熱的,在中國尚未上市的五代頭孢,也是這樣:
β-內酰胺類藥物中抗菌譜最廣之一的碳青霉烯類藥物,是這樣:
而曾被譽為“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最后一道防線”的萬古霉素及同類藥物,是這樣:
曾經使用十分火爆的喹諾酮類,是這樣:
升級換代產品增加了一些特技,哦不,增加了一些抗菌譜,也只是這樣:
而一直以來上面那一塊“真菌”都無人可及,抗真菌藥物是專門的一大類,現在抗菌譜比較廣的伏立康唑,是這樣:
當然還有卡泊芬凈等,但是仍不能完全避免耐藥菌株。
有些時候,一些患者感染很重,但一時又無法獲知是哪種細菌,為了搶時間,就必須第一時間包括盡可能多的細菌,像這樣:
但是這個方案的價格極其昂貴,光是這幾種藥物,加起來一天在2000-3000元。
此外還有比較新的四環素類的衍生物,替加環素,抗菌譜算是很廣了,像這樣:
但這種藥物價格也極其昂貴,一天接近2000元,并且適應證僅限于復雜性腹腔感染及皮膚軟組織感染,單用于肺部感染會增加死亡率,需要聯合治療。
所以抗感染治療藥物的研發仍然任重而道遠,因為使用受限,抗菌藥物的研發對于公司而言利潤不大,因此現在鮮有公司愿意投入。現在也有公司試圖開發單克隆抗體用于對抗感染類疾病,希望能夠早日獲得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