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宏杰,蒙古族,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后。著有《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坐天下》《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給曾國藩算算賬》等。
很榮幸能夠參加高鴻鵬老師的同讀《朱元璋傳》的學習小組。通過組內的學習,更加系統全面的了解到書中所涵蓋的內容,讓人受益匪淺。其實人物列傳并未在我的讀書計劃中,但一切總是那么的機緣巧合,也來的那么相得益彰。
張宏杰老師的《朱元璋傳》不單單是簡單描寫人物經歷的事件,更是從每個事件及轉折點中,深度思考對后世的影響及其成因,透過現象看本質。
從流氓到天子。
朱元璋一直以布衣皇帝稱呼自己,是因為他的根本之源是和他的祖祖輩輩一樣種地的農民。但書中為何要用從流氓到天子這樣的句子總結他登位的過程那?我猜測的理由是,真正讓朱元璋能夠登位的基礎經歷不是農民階段,而是他流浪在外的三年,也就是文中作者稱之為“流氓”的階段。那三年的經歷,朱元璋本人也曾多次回憶過。那三年的過程中,朱元璋從一個本本分分的農民孩子,打破自己之前的階級束縛,蛻變成了一個果敢果斷富有領袖氣質的“頭”,可以說這三年的時間,是淬煉朱元璋的時間。如何適應在處處饑荒,遍地流民,戰亂四起的環境中生存下來,是對朱元璋的重大考驗。三年時間,他提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這份答卷是以后他登位的重要基礎和能量。
歷史的慣性
關于朱元璋如何一直甘為前鋒,不爭不搶,保存實力到登位的過程中我們就不多做贅述。但其中有一句話需要寫到,那就是“高筑墻,廣積糧”,這句話在歷史課本中都是很重要的知識點,同樣,朱元璋也是遵照這句話來規劃自己的戰略部署,因此得而順利登位。
朱元璋在登位之前對天下人都是慈愛的面孔,登位之后,他開始展露出他的獠牙。他通過自認為是為了天下人好的方式,通過各種形態囚禁人們的思想和軀體。書中提到的戶口制度,通行證,強制移民,固定種植指定作物等等,他把一切都看成了模塊,他認為好的,便堆積起來,人民必須無條件的執行下去,不管在當地是否適用。他的鳳陽老家,曾一度因為開墾土地大興種植而興旺發達,但同時也嚴重的破壞了黃河沿岸的生態環境,為子子孫孫留下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奴性,就是從那個時代開始根植于這片廣闊土地上人民的骨髓中,拔不出,化不開。朱元璋在統治期間,要求統一思想,禁止奇裝異服,同時刪除《孟子》,“化民成俗”,他把他認為什么才是良民做了自己的設計,要求所有人民都按照他的設計進行成長,進行活動,人民如同傀儡一般,沒有了自己的個性化和創新力。奴性的教育也讓明代的大環境變得固話且死板。用當代人目光看朱元璋后代的統治,一代弱過一代,卻沒有人及時跳出來結束這種迂腐且沒有建樹的統治,這或許也是朱元璋給他的子子孫孫留下的“寶貴財富”。
明朝的經濟,也因朱元璋的重農輕商產生了躍退的情況。元朝經濟繼承了宋代經濟的成就,重貿易,陸貿與海運外貿同步發達,同時也有自己的經濟體制貨幣體制。到了明代,朱元璋摒棄了元代的經濟體制,又回歸到了以物換物的原始情況,同時后期大肆征稅,“讓百姓再苦一年”,真實場景是讓百姓苦了一年又一年,民不聊生。
尾聲
以史明鑒,事出必有因。在了解那個時代的背景,了解人物的成長經歷后,或許我們能看的出,存在的必然因素和非必然因素。事物和人物都存在雙面性,客觀理性的看待“正”與“反”,回歸本質,才是我們真正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