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感到有些迷茫,我來簡書寫作是為了什么?
前些時,收到簡友的簡信,內容是邀請加入微信群,學習寫作,讓更多的人看見你的文章。想了幾天,沒忍住,加了Ta微信。因為我的確想:讓更多的人看見我的文章。
在簡書里日更也有快50天了,自己還屬于寫作初級階段,文章的閱讀量很少超過200。在簡書寫作,只要是公開發表,都希望能被更多的人看見。每當打開簡書,點開互動消息,有評價或喜歡,心里都會增加一些喜悅。關注閱讀量幾乎是每個寫作者都逃不開的話題。
進了群后,發現群里都是簡書作者。有的人很謙遜禮貌的發出簡書鏈接,并附上一句簡短介紹;有的人一言不發地甩出鏈接,靜靜等待著有緣人的慧眼。求關注求點贊,感謝之語一屏屏地刷。
進群跟大伙兒打個招呼,象征性的發了一篇文章。過一會兒再看,果然那天的關注和點贊明顯增加。之后我在群里就屬于完全沉默的那種了,沒點開過別人的鏈接,自己自然也不好意思發了。
我這種屬于太被動了。群里簡友們互相關注、點贊,確實是可以增加文章的點擊率,點擊率上去了,被陌生的讀者看到并點擊的幾率也會高一些。可是我對這幾個關注和點贊卻沒有了以往的那種喜悅。隱約覺得這樣子獲得的關注,仿佛失去了些什么...
文章標題取得好,可以拉高閱讀量; 內容好,點贊就會多,閱讀量和點贊高就容易獲得簡書推薦。每次發布文章之后,我不僅會看閱讀量,還會關注點贊數。如果點贊多,說明文章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認可; 點贊數少,說明內容打磨得還不夠,別人點開看了看,沒興趣就走開了。
可是這樣通過群交換得來的關注和點贊,會讓我觀察不出來文章被認可的真相。閱讀量幾百,點贊數幾百,又怎樣,誰知道有多少是點開文章,直接拉到文末點了喜歡,就退出了呢?
以前還能透過關注和點贊,與讀者有一種以文會友的相遇,或多或少反映了自己寫文的水平。帶了水分的關注和點贊,已經讓我分不清哪些是真實的讀者,哪些是一場交換得來。
今天有位友友給我點贊,順便點開她的頭像,看看她的主頁,讓我大吃一驚!她寫了918篇文章,51萬字,卻只獲得了190個喜歡。她每天發2到5篇,基本上文章的閱讀量都是個位,甚至有好些文章閱讀0,點贊0。幾百字的文章,記錄著她每一天的種種觀察與情緒。相差懸殊的數值顯然沒有改變她堅持寫作的方向,她不給專題投稿,也不轉發各種圈,就那么默默地寫了900多篇,寫給自己。
看到這樣的寫作者,突然讓我感到欽佩。無論自己的文字寫得好與不好,只把簡書當成是自己寫作的一塊凈土,不奔著目的急切前行,慢慢地耕耘,靜待花開。
在傳統媒體時代,寫作者們是多么艱辛,需要往出版社、編輯部不斷投稿,如果不被印成鉛字,永遠沒有人會看到。現在我們的寫作環境已經比以前好了很多,公開的平臺太多,只要你想寫,寫出來就會有讀者,想增加閱讀量,有各種方法可以去營銷自己。
但是營銷做得好了,是不是真的自己的寫作水平就很高了呢?能讓讀者看完之后產生共鳴,心中叫好嗎?當自己的文字還很初級的時候,甩出鏈接求關注求點贊,豈不是污染了讀者的眼睛?也誤導了因為被高閱讀量而吸引來的讀者。交換得來的閱讀量,一定程度上是證明不了什么的,走捷徑不一定能到達我們想到的地方。
回到自己想要開始寫作的那個時候,當初是為什么想要在簡書日更?原因很簡單,就是想在一個充滿寫作氛圍的環境中,讓自己和眾多熱愛寫作的人一樣,開辟自己的寫作天地,歷練文字,記錄成長。讓自己的文字自然成長,吸收雨露,抵抗風霜,春種秋收,該收獲的時候就會有收獲。
這就是我寫作的初心,不要忘記它,不要還未把手上的這支筆磨好,就先拿到市場上去估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