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數學期中考試怎么才考了80分?好好跟隔壁小明學學,人家每次都考100分……”這樣的話語相信許多人都不會陌生。小時候最痛恨的就是媽媽口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搞不懂為什么大人就這么喜歡跟別人比較。
當長大了,卻發覺我們始終還是不停地被比較著:“看看人家隔壁小明,前年就已經結婚了,現在二胎都快生了,你怎么還是條單身狗呀”,“還拿著幾千塊的工資呀,知不知道王阿姨家的兒子狗蛋去年公司都已經上市啦”。
而我們自己也會不自覺地和周圍的人做著比較,特別是看到身邊的同事升職加薪,或者當年學習不如自己的同學如今在大城市里又買了套房,每當這時候我們心中總是充滿了焦慮。因此,為了跟上別人的步伐,為了有更好的前程,更是為了緩解內心的焦慮,我們不斷地去充電,購買各種付費課程,不停地考各種證書。我們每天忙忙碌碌不停歇,卻不曾停下來思考一下我們究竟要的是什么。
史蒂芬·柯維在他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里提出了以終為始這個概念,指出在行動之前應確立明確的目標,之后一切的行為都應該圍繞著這個目標來進行,這樣我們的所作所為才會有意義。
那么究竟該如何踐行以終為始,用目標來指導我們的行動呢?我們可以將大目標進行拆解,拆分成一個個容易實現的小目標,再按步驟逐一實現。比如我們國家的每一個五年計劃,其實就是振興中華這個終極目標的具體拆分。作為一名工科男,下面就列舉兩道計算題,向大家演示一下如何以目標來指導行動:
老王看中了一輛歐系SUV,希望能夠在兩年內把它買回家。假設這輛SUV需要20萬元,可貸款最高額度是10萬元,這樣老王每個月必須為買車資金強制儲蓄4200元。老王每月工資1萬元,再扣除每月房租、水電費、通訊交通費等必需生活費4000元,這樣算下來,他每月可自由支配的資金就只剩下1800元,必須得嚴格控制下館子以及淘寶剁手的次數啦。
再以大家最喜愛的話題減肥為例,比如你設定的目標是在三個月內減重30斤,按1KG脂肪等同于7500大卡熱量算,即每天需要多消耗1250大卡。假如控制飲食每日攝入熱量為1200大卡,人體基礎代謝為1500大卡,這樣計算出的能量缺口為950大卡。就是說為達成三個月內減重30斤這個目標,你需要每天通過運動消耗950大卡能量,按跑步每小時消耗600大卡熱量,自由泳每小時消耗1000大卡熱量計算,差不多就是需要每天跑步1個半小時或者自游泳1個小時。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明確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以目標為導向,用結果指導行動,我們才能朝正確的方向努力,不再焦慮,不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