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去了一趟太華山,挖了些冬筍回來。
這個季節的冬筍其實很難得,因為冬季挖掉了,亦不像春季那樣復又生長,一只筍便是來年一株春竹;但擁有整座山林的村民們卻絲毫不會擔心這個問題,他們知道哪里的冬筍可以挖,挖了還會生長的更多更好。
幫母親挖筍的是我的堂兄,二伯的孩子。農村的大家庭會出現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明明對方比你的年齡還要大,輩分卻比你小,我十幾歲時就已經當上了姑母,二十幾歲的外甥女婿紅著臉叫我時,我也是習慣性的大大咧咧的答應了。話說,這會兒,我回去的話,應該當上姑奶奶了[呲牙]
我的堂兄回頭看他大半輩子的人生,也是挺有意思的。年輕時候,他就淡泊人世間的情愛,出家當了和尚,太華山頂的九華寺他應該是一任主持了。
早期的寺廟不似現在的寺廟那么紅火接受信徒們的供養,規模越來越大漸成產業,而是純粹依靠出家人自給自足的,憑借信仰除塵打掃維護廟里一切開銷,呃,所以我的堂兄雖然出家,卻也像做農時一樣種菜養雞養鴨,自給自足豐衣足食的。
這么平淡的過了幾年,有年冬天,不知道誰把一個棄嬰放在廟門口,只有一個主持的寺廟,明擺著就是讓我堂兄收養。
他的確也是菩薩心腸,見那女嬰可憐,便辦妥手續,領養了回來。
從此堂兄的生活,除了做農供菩薩之外,既當爹又當媽的把那孩子從小養到大。那孩子小的時候,沒少為她操心,抱著去喂百家奶,穿著百家衣,吃的是百家飯,很少下山的堂兄,為了這孩子,基本全村都走了幾遭,這么漸漸的,爺倆互相為伴,有人經過寺廟去燒香祈福,就看到和尚后面跑來跑去一個娃娃,知道了來龍去脈,到也會多給些供養。一轉眼女娃都長大了。聽母親講,那孩子也挺懂事,大了也幫著堂兄操持家務干點農活的,日子過的平靜也溫暖。
孩子大了后,有段時間叛逆期不告而別跑出去,害的堂兄牽腸掛肚,失魂落魄的天天念經,也就這么提心吊膽的半年,便又回心轉意知道了堂兄的不容易,心甘情愿的回來了。
前段時間,母親和我說,那孩子出嫁了。嫁的是來燒香的信徒介紹的,某市某位大咖的親戚。她去參加了婚禮,那個土豪的奢華熱鬧,連她都嘆為觀止。婆家和宮殿一樣,里三間外三間,外加個大莊園,那個,大宅門,就是這感覺。
之所以會覺得這姑娘不錯,就是憑借眼緣,還有這孩子是和尚收養的,覺得自帶幸運吧,當年把這娃遺棄在廟門口的娘,大概沒想到這條小生命后來會有這樣的際遇。
自然,這娃對我的堂兄也是一如既往的好,她的婆家人,也想重禮酬謝,但我的堂兄啥都不要,就希望這孩子,一切都是好好的,就像他當初收養她一樣。
像我這樣喜歡聽故事的人來說,身邊的人故事,每一個都要比影視劇精彩,而這些神奇的故事,當事人卻只是一天天平凡的生活而已,堂兄照樣養他的雞鴨,念他的經,拜他的佛,而老天給他的女兒,應該是他對于這人世間,唯一的牽掛和修行吧[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