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9日22:32于福建連城縣
帶著偏見看世界!生活不只有茍且的性幻想,還有自由和遠方!
不知不覺地被密爾的《論自由》折磨幾天,甚是酸爽。此時此刻在第二章最后的空白處寫下日期就是勝利。
思想自由是一個獨立人格的人理性、客觀思考的基礎,也為后續的討論奠定基礎。就像史學大師陳寅恪所言“自由之細想,獨立之精神”一樣的沉甸,成為了數代人的終極追求。而自由總是有限度的,就像密爾所說“所謂的世界,就每個人來說,是指世界中他所接觸到的一部分,如他的黨、他的派、他的教會、他的社會階級”。我想正是因為自身的局限性才會出現偏見、激進等認知,當然最重要的也許是生命時長的有限性,歷史的延續通過生物界的傳遞來逐漸記憶和改進。
討論自由在我看來是一個極端困難的場景,有人翻譯成言論自由。雖然我對自由本身的概念還不足以明白,通過以往的經驗和認知來判斷現在很少能夠找到那種討論自由的狀態,而且非常容易動用主觀的情緒來對抗不同觀點。世界上幾乎每部國家憲法均將言論自由深植其中,但是卻難以實現字面意義上的自由。多數情況下需要用隱含的“權力”來支持觀點,支持自我,而遇到更強者則會選擇臣服或緘默。雖然有人說不向強權低頭只向真理臣服,那只是一個夢吧。這讓我想起了霍布斯在《利維坦》里面的強力論述,意思是,我們通過約定共同建立的國家有主權行使能力。
商務印書館的漢譯書對我來說,挑選個別語句進行隨意發揮——斷章取義,可能是唯一可做的事情。莫名地總有一種縈繞于心的感覺,認知的有限性即被禁錮的頭腦和被奴役的身體影響對于新知識的學習和了解。我想讀此類書籍只是讓自己的世界邊界稍微外擴一點而已,偶爾會有恍然大悟,似乎懂得了全世界,殊不知,無知依舊伴隨我前進。
斗膽寫下個人想法,不夠準確,但可以作為階段性的見解。
背負沉重的行囊上路,里面裝著固有認知,每到一處就將所聽所見與行囊中的對比,然后將“不同”再裝進去,這樣下去我就成貔恘了。后果就是不能踏遍千山萬水,游歷祖國大好河山。多么希望如果有一條康莊大道,即使沒有無數風景。鼓起勇氣走進山林,沉入河底探究世界奧妙,脫下行囊,去它#的認知,顛覆。在無法破除固有觀念的情況下逼迫自己接觸觀念以外的觀念,看似追求先進,卻無時無刻不被固有所禁錮,它做了強大的圍欄,憑我在圍欄內如何蹦跶。如果有一天跳出去,會看到什么呢?
希望從《論自由》中獲得對“自由”概念的原始認知,但這可能是件奢侈的事,期望越高,失望越多。朋友問我為什么要讀這不著邊際的文字,回答“因為無知而尋找答案。”此話沒有任何人身攻擊的意思,因內心深處混沌感逐漸增強,無法獲得對世界清晰的認識。書讀的越多,越無法下結論。自由民主與專制獨裁哪個好?多年前的我一定會果斷說前者好,現在卻沒有答案,因為在說之前要在腦子里面尋找為什么。來自各方面的文字和聲音的無數條解釋無法說服我倔強的心。作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還做不到在汗牛充棟的文獻中梳理出足夠內涵。也許,準確的、肯定的答案不存在,真理很多時候掌握在握有權力的人手里。科學和思想都會在不同時期具有約束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的正確可能變成錯誤甚至是一次玩笑。書中舉了蘇格拉底的例子,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可我們為何會義無反顧的堅信著什么呢?我不理解一些人的這份艱辛來自于哪里。我們用理性的思維面對不確定的世界,時刻展現著寬容,也許會好一些。
這就是我的終結答案——不確定性。
“個人的自由必須制約在這樣一個界限上,就是必須不使自己成為他人的妨礙。但是如果他戒免了在涉及他人的事情上有礙于他人,而在僅僅涉及自己的事情上依照自己的意向和判斷而行動,那么,凡是足以說明一件應有自由的理由,也同樣足以證明他應當得到允許在其自己的犧牲之下將意見付諸實踐而不遭到妨害”。這是密爾在對“個人自由”的一個界定,也是從人的角度去看待個人自由。但是自由的泛濫,必定帶來混亂而非足夠的質詢。
讀這本書,不敢說有奢侈的獲得,但能感受讀與不讀的差異,思考與不思考的區別。當跳出自己的思維怪圈時,很多事情都釋然了。雖然如此之理性分析自由為何物并不適合我們的現實生活,至少可以有個美好的期許,僅此而已,讀書也就意味著希望!
在此章最后一部分有四段話,有必要在此抄寫下來:
第一點,若有什么意見被迫緘默下去,據我們所能確知,那個意見卻可能是真確的。否認這一點,就是假定了我們自己的不可能錯誤性;
第二點,縱使被迫緘默的意見是個錯誤,他也可能,而且通常總是,含有部分真理;而另一方面,任何題目上的普遍意見亦即得勢意見也難得是或者從不是全部真理:既然如此,所以只有借敵對意見的沖突才能使所有真理有機會得到補足;
第三點,即使公認的意見不僅是真理而且是全部真理,若不容它去遭受而且實際遭受到猛烈而認真的爭議,那么接受者多數之抱持這個意見就像抱持一個偏見一樣,對于它的理性根據就很少領會或感認;
第四點,教義的意義本身也會有喪失或減弱并且失去其對品性行為的重大作用的危險,因為教條變成僅僅在形式上宣稱的東西,對于至善是無效的,它妨礙著去尋求根據,并且還阻擋任何真實的、有感于衷的信念從理性或親身經驗中生長出來。
如果不讀前面密爾論述的文字,這四點差不多也可以明白。學會在錯與對之間劃清界線的方法比認識對錯重要得多,因為無法保證得到一個肯定答案。但是在追求的過程中,密爾講到:“對于每一個人,也不論他保持什么意見,只要他能夠冷靜地去看也能夠誠實地說她的反對者以及他們的意見真正是什么,既不夸大足已損害它們的信用的東西,也不掩藏足已為他們辯護或者想來足以為他們辯護的東西,那就要給以足夠的尊重。”理性追求自由和真理,沒毛病。
就像伏爾泰所說的“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生活不只有茍且的性幻想,還有自由和遠方!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