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填寫高考志愿開始,我媽就時不時跟我念叨,說未來做老師是個不錯的選擇;直到現(xiàn)在,我在廣告行業(yè)已經(jīng)做了三年,待遇差不多能和我爸這個老教師比肩,我媽還會敦促我,瞅機會考考學校的事業(yè)編。
雖然我一直都很堅定的跟她說,我不想考,但卻不妨礙她每次打電話跟我念叨。
我媽總說,做老師有學問,受人尊敬,而且是鐵飯碗,工作穩(wěn)定;自己的工作還能輔導自己的孩子,又免了職場上那么多爭來斗去;每年有兩個帶薪寒暑假,現(xiàn)在放眼望去,哪個行業(yè)一年能有這么多假期!
可是我覺得,做老師很辛苦:晨起陪學生出操,熄燈要檢查宿舍;每年假期要準備新的備課教案,我見我爸一寫就是好幾本;做老師沒有實際意義的下班,尤其是班主任,隨時要為學生操心;做老師往往會把學校的習慣帶到家庭中,未免對孩子嚴格有余而親切不足;老師的待遇,餓不著,但也絕對撐不著,很多時候未免拮據(jù);做老師的一旦忙起來,陪伴家人和孩子的時間與精力還是少了的......
我的啟蒙老師是我爺爺,一個傳統(tǒng)知識分子,他從參加工作起就開始教學,到如今耄耋之年仍時不時瞇著眼睛,靠在沙發(fā)上看看書和報紙,我記得他還有一個放大鏡,是專門為了看書準備的。
我記事的時候,跟著他參加過幾次老教師會議,在校長點名的時候,在座老師們一一答到,聽了兩次之后,我就記住了爺爺響亮的大號。爺爺?shù)拿謿鈩莅蹴纾麉s是溫和沉默的一個人,后來每次念到他的名字,我都搶先喊到,幾次之后老師們都取笑說,老肖老師開會還帶個答到的秘書。
嗯,他們都叫我爺爺老肖老師,因為我爸爸也在這個學校教學,這樣可以避免混淆,而且我爺爺在那一屋子年輕老師里面,算是年紀很大的了。年紀到了,就面臨著退休,但是教了一輩子書的人,突然有一天不需要簽到、開會,不需要聽全天候的上下課鈴聲,不需要準備教案、講課,他便覺得沒什么事情可做了。
學校照顧爺爺?shù)那榫w,為了讓他適應退休后的生活,便安排他去照管學生車棚,每天早起去打開院門,等學生們陸續(xù)趕來,把自行車一排排放好,上課鈴響起了,便鎖好院子門。中午的時候,我常常跟著他去看車棚,車棚里有一排舊教室,存放著一些石膏像和一些生物課上會用到的人體模型,他怕我無趣,攆我出去玩,我不走。
偶爾有學生慌慌張張扔下車子趕去上課,他就會去把碰倒的車子一一扶起來,我跟在他身后,雖然覺得這工作確實無趣,但也不愿意離開。學生們知道他是退休的老教師,大部分都很禮貌,見到他會喊老師好,我跟在他身邊也覺得格外驕傲。
看車棚的工作什么時候結(jié)束我已經(jīng)不記得了,記憶中更清晰的一件事就是他給我開蒙。他是教中學的語文老師,用的也是中學的那一套教我認字,不太會哄孩子,對我用的唯一的誘哄方式便是講故事,寫一頁字,講一個故事,他給我買過《365夜兒童故事》,還有《兒童睡前故事大全》。再就是背誦古詩詞,他不管我能不能理解,都會把古詩詞的意思給我描述成一幅幅場景,很像他教課的模式,所幸他選的詩詞都是些通俗易懂的,所以我聽了他的講解,背的也很快。
直到現(xiàn)在,我堅信我對古詩詞的那種深厚情愫,便是在開蒙時種下的。
我爸爸和我爺爺一樣,是中學的語文教師,或許這在那個年代,子承父業(yè)是非常常見的事情,尤其是教師這種“吃皇糧”的知識分子,是一個光榮的崗位。
我猜我爸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可未必會想的這么高大上,那時候,工作應該代表著最基本的生活訴求——衣食住行,教師想要依靠工資保障衣食住行還是蠻辛苦的。
我小時候就在學校家屬院長大,家屬院算是學校免費租給老師們的一片棲身地,沒辦法,那時候沒有老師依靠自己的工資能買起房子,也沒有輔導班這個說法。家屬院里有的是一個人在學校做老師,有的是夫妻雙方都在學校做老師,日子雖然清貧,但是彼此都差不多,倒也融洽。要是換做現(xiàn)在,恐怕一大部分人會非常焦慮,而另一部分人,則會開始另謀出路。
老師之間的友誼還是很真摯的,那時候大家都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所以大一點的孩子自己滿校園里跑,小一點的就被安排在辦公室,大家伙一起關(guān)照著點。我爸很多次不得不帶我去上班,但是他上課的時候我是不能去的,所以會被拜托給一些沒有課的年輕女老師照看,最多的就是那位尹老師,我很長一段時間都很粘她,直到她結(jié)婚,嫁給一個又高又胖看上去有些兇的叔叔。
另外經(jīng)常照顧我的,就是我們的鄰居張老師夫婦,他們家里也有一對年紀相仿的兒女,孩子們在一起更能合得來。當時大部分孩子都是這么長大的,東家串串,西家走走,父母一個做老師還好,如果兩個老師,難免會有無人照拂的情況。
我很小的時候,我爸對我既疼愛又嚴厲,在外人看來,我爸比較溺愛孩子,其實他和我媽對我的要求還是蠻嚴格的,比如到家之后先做作業(yè),做完作業(yè)在吃飯,周末的作業(yè)必須在周六完成等等。我很感激他的是在我上三年級的時候,他花了一大筆錢給我買了16本名著書籍,除了成人讀本的四大名著之外,還有《傲慢與偏見》、《巴黎圣母院》、《童年》、《復活》、《吶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
那時候那些書,相當于半個多月的生活費吧,我想大部分家庭還是很難有這個魄力的,也唯有教師知道這些書對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為了買書的事情,我媽沒少跟我們埋怨,在她看來,那些書并不是未來考學需要用的,反而會影響我的學習精力,而且那么貴的書看一遍就過去了,不如去書店蹭看合算。為了證明這么貴的書自有用途,這十幾本書,我選擇其中能夠看懂的一部分,翻來覆去地看,最后書都被翻得染了一層淡淡的暈黃色。
現(xiàn)在我能理解我媽為什么舍不得買書;但我也慶幸,幸好我爸是老師,他懂得在孩子成長中養(yǎng)成閱讀習慣和接觸經(jīng)典名著的重要性。
在我上初中時,我遇到了一個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老師。修老師是我們班的語文老師,那一年他剛剛畢業(yè)進入學校教書,風華正茂。剛剛認識大家的時候,他念了很多詩句,問大家有沒有人讀過,而我因為將他念的大部分詩詞都流暢的接了下句,被他青眼有加。從那之后,他會經(jīng)常給我開小灶,批閱我平時作業(yè)之外的練筆文,把剛買的作文書借給我看,對我循循善誘,傳遞一些寫作技巧,在我遇到問題的時候給我恰當?shù)膸椭?/p>
一年年花開花謝,學生就像落花一樣,每一年都會盛開,每一年都和往年不一樣。我畢業(yè)了,因為種種緣故遠離了當時的學校和認識的人,而他在那三年幫我打下的寫作基礎,卻讓我受益終生。
在我后來的求學生涯中,我還遇到很多老師。上高中時教語文的孫老師告訴我們,誰有想看的書可以問他借,我問他借《小王子》這本書,他并沒有告訴我他沒收藏,而是想辦法幫我弄到了一本;教語文的馬老師,在我高考前每周抽出一節(jié)自習課專門跟我討論我的作文,分析記敘文寫作技巧;教政治的梁老師對學生更是有求必應,不過我麻煩他的次數(shù)也比別人更多一些;還有教地理的張老師,學生中頗負盛名的段子手,他當班主任的最后一年,也對我們幾個學生格外照顧......
我發(fā)現(xiàn)好老師們,無一例外地生活地挺辛苦,因為他們要操心和負責任的事情太多。現(xiàn)在教師的待遇漸漸轉(zhuǎn)好,我也很欣慰地看著他們的日子越來越好。
可是說心里話,我還是不愿意做老師,除了我喜歡廣告行業(yè)之外,還因為我知道,做老師很辛苦,要對很多人和事情負責,并沒有外界想象的輕松;一旦站上講臺,拿起粉筆,要面對的就是育人之責和樹人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