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會心理學家紐卡姆曾對17位互不認識的大學新生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先對這群學生自身關于一些社會問題的態度、個人價值觀以及個性特征分別進行相應測試。然后,故意將價值觀相似的學混合安排到幾個寢室,經過16周的相處后,紐卡姆發現,在認識初期,距離近的室友更容易互相吸引,但到了后期,態度和價值觀越相似的學生相互之間的吸引力越大,甚至要求住在同一寢室。
? ?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有這種傾向:更樂于接近那些與自己有共同語言和共同點的朋友,這就是心理學上“自己人效應”的反映。這種效應一旦形成,人和人之間的矛盾將明顯減少,相互間的影響也會更大,對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很有利。 假設你逛街時看中一條牛仔褲,服務員誠心對你說,“像我們倆這么苗條的身材,買到腰圍合適的褲子好難,我就經常買不到,但這條褲子我穿過了,不松又很舒服。”或是對你說,“還是現場試穿好,網上很多衣服質量不過關,我家的都是精心挑選的”。你一定會消除很多顧慮,更愿意消費吧。服務員將“是否買褲子”這個問題轉移到“處境相似的人如何買到合適的褲子”的問題上,自然地將顧客看作“自已人”,讓顧客感受到彼此是面臨同一問題的同類人,巧妙增強顧客的信任感。
? ? 因此,要想讓對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想法,要想拉近彼此的距離,就要學會把對方與自己視為一體。善于抓住相似點,在心理上讓他感覺到你和他是“自己人”,感受到你是發自內心在為他好。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