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初的一個黎明,在巴伐利亞州一個蘭茨貝格的小鎮,一支280人的隊伍被押送著去附近的森林建一座隱蔽的軍需品工廠。
這些人衣衫襤褸,他們的腿因為饑餓性水腫而浮腫、隆起,幾乎無法支撐已經像皮包骨一樣的身體,他們的腳疼痛難忍,腳上滿是流膿的壓瘡和凍瘡,他們拖著身體往前挪動,很多人互相攙扶著向前走,邊走邊想著晚上會不會運氣很好地在那份一天中唯一的食物——一份清湯里撈到一塊土豆。
他們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囚犯。其中一位編號為119104的囚犯,試圖從當前苦悶的生活抽離,想點別的事。比如生命的意義。
這位囚犯叫弗蘭克爾,入獄前是維也納一名醫生同時也是一位冉冉升起的“心理學新星”。他是經歷過納粹殘忍迫害的數百萬人中的一員,被關押在納粹集中營,之后又輾轉多處,同時他也是少數幾個經歷過納粹暴戾酷刑后活下來的人。他的父母、哥哥和妻子都死于毒氣室。
在集中營待了三年,獲救后11個月后他在維也納教育學院發表了演講,演講的文稿集結成這本書《生命的探問:弗蘭克爾談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以下簡稱《生命的探問》,這個演講是他全部思想的精髓,也就是他開創的意義療法的理論雛形,在此后的幾十年他不斷地將其拓展完善,用于臨床治療,分享讓更多的人,使他們從他這段特殊的經歷中獲得直面命運的勇氣。
1.當生命別無選擇時,是與自我相遇的最好時刻
你能想到哪些生命別無選擇的時刻呢?
集中營的經歷,這是一種經歷過的人不想再談沒經歷過的永遠也不能體會的情境,這是一種超越了人類能忍受的極端的情境:
進入集中營當天,所有的囚犯被劃分為兩類,能干活的和不能干活的。老弱病殘直接送去毒氣室,能干活的派去高強度的勞作,一天只有一碗蔬菜湯和一小塊面包。被黨衛軍稱為“豬玀”的猶太人入獄前不管是平民還是有地位的人,進來后都成為了一個編號,個性以最快的速度泯滅到群體中。
比起忍饑挨餓身體的極度勞累,更難忍受的毫無征兆的打罵鞭笞,諸如糞便濺到臉上正常人惡心的反應都不配有,那種被不配為人的屈辱感無情地踐踏著作為人的尊嚴。死亡的危險時時刻刻籠罩在每個人的心頭,目睹他人的死亡從恐懼震驚到麻木。人性極度的扭曲,同是囚犯的人做了囚頭鞭打自己的同胞會更狠,大家蜂擁而上從一個尸骨未寒的人搜刮走所有能用的東西包括一條細繩,大家也覺得正常。一個剛死不久的獄友眼睛大睜著瞪著自己,弗蘭克爾也能淡定地吸溜著手中的熱湯,盡管這位獄友半小時前還和自己聊天。
這群“ 擠住在幾間土坯棚戶里由于缺少生機而每天腐爛一部分的一堆東西”,與其說是活著不如說是已經死了。
這時,弗蘭克爾突然被迫思考自己的生命是否還有任何意義:這些苦難、死亡到底有沒有意義,如果沒有那根本就不應該忍受。
在集中營里死是一件很容易卻又最沒有意義的事,剛進去的第一晚,弗蘭克爾就暗暗發誓永遠不去撞鐵絲網自殺。弗蘭克爾不斷地從人類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樂觀主義、幽默、心理審視、短暫的獨處、內心的自由和決不放棄也決不自殺的意志力中獲得力量。
在勞作的間隙,他常常想起新婚不久的妻子,“ 她的外貌比冉冉升起的太陽還要明亮。? ”他領悟到愛在精神和內心方面具有深刻的含義,對一個人的愛完全可以超越她的肉體。無論伴侶是否在場,是否健在,只要曾經真誠熱烈的愛過。
他從要完成自己的意義療法著作的強烈愿望中汲取力量,還從藝術和大自然瞬間的美麗中發現了意義。
在集中營里,同樣是囚犯,消極麻木冷酷是常態,但有的人會到牢房里安慰別人甚至會把僅有的面包分給其他人。同是猶太人的囚頭暴戾的鞭打自己的同胞換取相對優厚的生存條件,而有的德國司令冒著生命危險用自己的積蓄偷偷買藥給囚犯。
這充分證明:人們在任何環境之下,都有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即便在集中營,他也能保持自己作為人的尊嚴。
這一點,被陷在原始的動物般的需求中,困于眼前牢獄環境的囚犯們早已忘記。也被很多身陷眼前生活困境的人們所忽略。當下的處境就是一座迷宮,只有跳出站在更高的位置才能得出不一樣的角度。
2.追求幸福可能遍尋不著 經受苦難卻會收獲生命意義
有人說,人活著就是要開心啊!開心一天是一天,想那么多干什么?
《幸福的陷阱》里說人追求幸福和快樂是一種執念。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快樂,快樂和幸福是一個附屬品,當你沉浸在愛或是一項事業中的時候,伴隨而來的。
把幸福和快樂當做一個目標去追求,當想要的東西得不到你會陷入挫折和痛苦,得到了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只有無盡的虛無,“通往幸福的門總是‘向外‘拉開的,當人們試圖推開通往幸福的門時,它反而會關上。”
覺得自己的生活毫無意義,總是向生命追問一個確切可以說服他們答案的人,他們的根本問題在于生命意義的問題沒有用正確的方式被提出,弗蘭克爾發現:不是我們在追問生命,而是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生命的意義不是追問出來的,而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建構出來的。
每個人既要體驗生命的美好,也要體驗其不可避免的黑暗的一面:衰老、疾病、孤獨、喪失、無意義、痛苦的選擇和死亡。
叔本華對這一點的描述最為徹底和陰暗:
我們就像田地里的羔羊,在屠夫的眼皮底下玩耍。屠夫選了一只又一只作為他的犧牲品。在我們的好日子里,我們根本就無法意識到命運可能為我們儲藏的不幸——疾病、窮困、摧毀、失去遠見或理性。
人的靈魂在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圍內會通過遭受的痛苦得到加強。但痛苦是否有意義取決于經受痛苦的那個人。面對親人的離世,弗蘭克爾盡管痛苦萬分,但他依然找到了繼續前進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十分痛苦地了解到:一個人有能力克服稱得上最嚴重的痛苦,并因此而成長。
書中弗蘭克爾對各種痛苦情境下生命的意義的解讀,令人感動而振奮。
對于不能生育的人,弗蘭克爾說:一個生命,一個獨立的個體就是有意義的,如果這個獨立的生命沒有意義,那么這個生命也不可能通過繁衍尋求永生獲得意義。
對于自殺的人,弗蘭克爾把人生比作一個棋局,一個問題可以通過移動一個棋子或者改變下棋的步驟而解決,但是自殺的人就相當于把棋子摔下棋盤,是無視生命游戲的規則。這些規則不是要求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取得勝利,而是永遠不要放棄戰斗。
失業的人,老伴先走的老人、車禍截肢、罹患癌癥、精神病、不治之癥的人、甚至快死的人,弗蘭克爾都能找到他們活著的意義。弗蘭克爾見過太多生死,其中很多人對待生命的態度令他震撼而深受鼓舞,他也用自己的意義療法治愈每一個身處絕境的人,書中處處能感受到弗蘭克爾對生命的敬畏與悲憫、對疾病與死亡、生命無常的淡然與感激。當你悲觀沮喪、絕望堅持不下去、覺得活著沒意義地時候一定要來看看這本書。
3.生活不是某件事,而是做某件事的機會
《老人與海》中的老人圣地亞哥,在連續84天都沒釣到魚,第85天出海到很遠的海面釣魚,終于釣到了一條大馬林魚。 然而路遇鯊魚襲擊,老人用盡船上所有的工具與鯊魚展開了慘烈的格斗,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的只剩骨架。
如果老人知道最后奮力拼搏的結果依然是一無所獲,那么他釣魚和鯊魚搏斗的過程是否毫無意義?
既然人的結局都是死亡,那么生有何意義?
根據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正是人最主要的動力。不是因為生命無意義而“躺平”,而是用行動探索生命意義的過程才有可能遇到意義。正如書中引用赫貝爾的話:生活不是某件事,而是做某件事的機會。
生命的意義是一個很宏大的命題,但是它需要落到生活的具體情境,具體到當下的每時每刻。生命的意義對于每一個人每一個不同的時刻都是不同的。
正如作者在他的另一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里說的:人需要做的,不是像某些存在主義哲學家所教導的那樣去忍受生命的無意義,而是忍受自己不能以合理的方式去把握生命之無限意義。
生命的意義是無條件的,而我們唯一需要擔心的是,在有限的生命里不足以參透生命的無限意義。
最后,弗蘭克爾告訴我們實現生命的可以通過三種方式:
1.積極地做事、行動和創造,比如做一項工作
2.體驗自然、藝術或者愛中奉獻自己
3.經受苦難
結語:有一次在高校做演講的時候,有同學請弗蘭克爾用一句話概括他本人生命的意義,他在紙上寫下了“生命的意義在于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爾一生都對生命充滿熱情,他把余生的時間都花在了推廣意義療法和醫治病人身上,67歲考上飛機駕駛執照,80歲還登上阿爾卑斯山。希望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在人生至暗地時刻永遠不要放棄戰斗,積極探索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