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92年,哥倫布帶領87名船員從西拔牙巴羅斯港出發,進入了一片未知的區域,最終開啟了歐洲大航海時代。公元前139年,張騫帶領100多名隨從從大漢都城長安出發,開啟了他的“鑿空”之旅,最終開拓了絲綢之路。
大多數人都知道大航海時代的探索者中,無業游民甚至罪犯所占比例很高,相似的一幕同樣在千年前的漢朝出現——輔助開辟絲綢之路的,也是以無業游民為主,并且漢武帝對他們實施了一種“惡性循環”的政策,最終逼著這些人成為中國歷史進程的無名推動者。
張騫西行
匈奴民族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秦朝末漢初時成為雄踞中原以北的強大勢力,秦始皇曾經派蒙恬鎮守邊疆,并修建長城加強防御。漢高祖劉邦曾經率32萬騎步兵親征匈奴,結果被圍白登,劉邦、呂后、文景從此忍辱負重,與匈奴和親。而漢武帝即位之后則一反舊制,準備對匈奴用兵。在匈奴降兵口中,漢武帝得知大月氏與匈奴是世仇,并且正在四處尋找盟友,準備向匈奴復仇。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在漢武帝的授意下,率領100多位使臣,以匈奴人堂邑父為向導,一路西行。
絲綢之路
經歷十三年的艱難險阻,當初踏上被司馬遷稱為“鑿空”之旅的一百多人,只有張騫和堂邑父二人回到了長安城,但是他們帶回來的卻是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漢朝人開始知道“荒服”之外,仍有數不盡的文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帶著數千巨萬的金銀、牛羊,第二次出使西域,與西域諸國鞏固關系,而張騫開辟的這條道路,便是后世所稱的“絲綢之路”。
平民英雄
張騫因功勛卓著而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獲得了非常尊貴的地位。而曾經跟隨他一起西行的使者也看著眼紅了,他們爭相在漢武帝面前陳述自己在西域的見聞,想著再次得到西行的機會。漢武帝對他們的積極態度是非常認可的,并且漢朝需要與敵人的敵人建立穩定的關系,但是他卻面臨一個問題——西域距長安萬里之遙,安土重遷的百姓根本就不愿前往!于是漢武帝讓這些有過經驗的使者到民間募集隨從,并且“毋問所從來,為具備人眾遣之”,意思是只要有人愿意去“廣其道”,就不管他們是什么出身。
惡性循環
沒想到,推動開辟絲綢之路的,卻是一種惡性循環——因為西域絕遠,漢朝政府無法對這些使者實施有效的監督,他們往往都會侵吞帶往西域的政府物資,并且頻繁違背漢朝法令。面對這種現象,漢武帝只好給這些人治重罪,讓他們在無家可歸的情況下再次請求出使西域。而這些使者也只能在隨后的行程中多揩點油,好回國贖罪。這種現象也被漢朝的無業游民甚至罪犯當成一個改頭換面的契機,“故妄言無行之徒皆爭效之,其使皆貧人子”。
其始必丑
?也正是因為這些人的為所欲為,漢朝反而沒能和西域的國家建立良好的雙邊關系,當時的情況是:“外國亦厭漢使,人人有言輕重,度漢兵遠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漢使……樓蘭、車師,小國當空道,攻劫漢使王恢等尤甚,而匈奴奇兵又時遮擊之”,意思是西域的國家對漢朝使者非常厭惡,以至于根本就不賣給他們糧食,并且不時地出兵襲擊他們。被逼無奈之下,這些開辟者在西域自相攻擊,奪取生活必需品,而回國之后便開始對漢武帝撒謊說西域國家都非常富有,并且“兵弱易擊”,以圖用國家的力量解決個人恩怨。而漢武帝也相信了他們的話,派公孫賀、趙破奴率兩萬多騎兵,兵分兩路,長途奔襲數千里,結果是“皆不見匈奴一人”。盡管絲綢之路的開辟,對中國歷史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最用,但其初始階段則充滿了丑惡與曲折,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這也正應了莊子所說的“始生之物,其形必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