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新生伊始,許多事物還沒有名字,提到的時候尚需用手指指點點。
——《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
通常來說,一個人的觀點必然會具有其局限性與主觀偏見,這是無法避免的。
一個疑問的產生,不是因為自己知之甚多,相反,是因為明明知之甚少卻自以為知之甚多。
鄙人淺見,人對于知識的渴求,不僅要擺脫認知枷鎖的束縛,還要敢于去做一個突破牢籠的英雄。
說起牢籠,我便想到了一個詞——教育公平。
以及與此相關的另一個詞——素質教育。
先來看什么是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并非絕對對立。
我上學的那會兒,“素質教育”這個詞兒特別流行,但這并不代表學校就會真得實行素質教育。我的主觀感受是——從小學到高中,一切都沒什么變化,該考試就考試,該上課就上課,音樂、體育、美術還是會被老師以各種理由侵蝕。
那個時候,我特別羨慕美國的孩子,因為我能接觸到的信息都在暗示我——美國在搞“素質教育”,孩子們都在快樂中成長,在愉悅中學習。
我當時就覺得,自己不能去國外讀書是一種遺憾。甚至天真地認為如果我可以在美國讀書,接受素質教育,我一定會成為一個偉人。
現在看來,真是圖樣圖森破。
(英文too young,too simple的諧音;翻譯:太年輕,太天真。)
轉眼間,高考離開我的視線已經6年之久了。
現在回頭看,美國的教育真的就比中國高考要更加好、更公平嗎?
2.
教育在一個國家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先說我們自己,最初的人才選拔形式包括察舉、皇帝征召、公府與州郡辟除、舉薦、考試、納資等多種方式,不同渠道間可以交互。魏晉時期出現“九品中正制”,隋唐出現科舉。科舉制度延續一千三百年,直到1905年被停廢。1977年,高考恢復。
從鄉舉里選到后來的科舉,再到高考,這些選拔形式扮演的角色,都一樣嗎?
不一樣。
所謂鄉舉里選,就是由上層挑選與下層舉薦相結合,將“孝”、“廉”等作為選擇標準,這樣的方式極具地方情感色彩。可是選出來的人是要拿來用的,而不是拿來為鄉里做事的。于是后來雖然名頭上科舉還是鄉試、會試,但選擇標準已經從道德優劣變成文辭好壞了。
秦暉教授在《鄉選科舉》中提到:
科舉只為控制聰明人。
八股文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文字游戲,與智力有極大的關系。目的就是將“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簡單說就是讓聰明人都跑去“埋頭十年寒窗苦”地研究文字。
韓非子在《五蠹》中說: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當聰明人都被控制住了,也就沒人想著造反了。就算要造反,笨蛋也相對容易對付些。
再說回1977年恢復高考之后,百廢待興。除去一部分有超強自學能力的大牛,大部分人都還只能接受到填鴨式教學。有人說這種機械式的教育殘害了一代人,甚至荼毒至今。以至于五六十歲的人大字不識,卻背得出26個字母。
對于這一觀點,我卻不是很認同。
以我自己的家庭舉例:
我媽媽這一邊都是高中往上的學歷,而我爸爸這一邊最高的也只是技校畢業。
除去經濟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是兩家老人的教育觀。小的時候,姥姥總說:“孩子你要好好學習啊!上大校!你能讀到哪兒家里就共到哪兒,讀不下去了就找點兒事情捯飭一下。”而我爺爺這邊對教育卻不甚上心。
最簡單的栗子,幾年前我申請去美國讀交換生的時候,家里持兩種觀點。
一種是來自我媽媽這邊的親戚:
去吧!孩子能出去見見世面是好事!沒錢就跟我們說。
另一種是來自我爸爸這邊的親戚:
去什么去啊!交換生都是去玩的!哎呦!你家真有錢!借我點兒唄。
好在,我爸最后還是頂住親戚們的施壓,讓我出國了。
同一件事,不同的認知層面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認知,除了家庭環境影響之外,就只有教育了。
我認為,成功的教育應當是在基礎知識之外附帶的認知提升,
《師說》有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所謂傳道受業,指的就是一項基本技能。解惑,則是解答人生迷惑,提升認知。
但是如果沒有基本的技能傍身,只以解惑論高下,就會造成眼高手低的紙上談兵。
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
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因而,我覺得基礎的填鴨式教育是有必要的,至少在孩子的認知層次沒達到一定辨別水準前是最有效的。
3.
再說美國,美國是有著階級之分的,反應在地域上就是貧民區與富人區。他們的距離可能只隔著一條馬路。但是他們在教育資源、安全設施等方面卻是截然不同的。
舉個栗子:
富人區晚上即便是沒有路燈也會很安全。一方面安保設施完善,別人進不來;另一方面大家素質都比較高,一般也不會犯什么事兒。窮人區就不一樣了,即便是燈火通明,也還是很危險,因為治安差嘛。
說回教育資源,美國的公立學校是靠社區納稅供養的。富人區房產稅高,學校資金就充足。可是在貧民區,學校收不到錢,就沒有資金去辦教育。這直接就導致培養下一代的教育資源產生巨大差異。
問題是,還沒地方說理去。
除此之外,在羅輯思維《即將到來的階層社會》一期中提到: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有著民族主體,WASP——白人的盎格魯-撒克遜的新教徒。他們覺得自己是國家的精英、主流階級,自然會認為哈佛、耶魯等高層次教育資源應當以他們的下一代為主。于是就在最初設立了門檻——考希臘語和拉丁文,以此分離其他種族。后來因為競爭力不夠大,導致自己孩子失去競爭意識,他們又產生了危機感,取消這兩門考試。之后面對大批外來族群,他們又不高興了,便設置了社交、體育、藝術等一些列限制來保證自己群族的入學率。二戰之后,美蘇爭霸,為了提高國家競爭力,美國再次敞開門檻——只要成績好,哈佛耶魯任你上。當這個階段過去之后,又回到了最初的保守狀態,開始強調素質教育。
其實,這樣的素質教育也不過是在篩選而已,因為所謂的特長是固定選項——擊劍、花樣滑冰、高爾夫球等貴族運動。
簡單說就是你得用錢砸,普通人誰受得了?
當然也有別的出路,比如你家親戚是常春藤盟校的校友、或是能夠大數量地捐款。
一般人又做得到嗎?
難。
這么說來,你是愿意選擇只要分數足夠就能考取重點大學的中國應試教育,還是銅墻鐵壁般的美國素質教育?
4.
我們再來說說身邊的例子吧。
上半年我在縣城做英語培訓。雖然是小地方,撇開孩子的水平不論,很多家長對于孩子學習的態度都還是極好的。只要孩子能有成績,有機會接觸更高層次的教育,他們就會盡力支持。
這一點我很是欣慰。
當然啦,不同的地域差異自然會有不同的教育資源配置。
做交換生的時候,我在奧蘭多機場就碰到了一幫中國孩子,他們有初中的,也有高中的。都是來美國交換學習的,當時我特別有感觸,覺得人跟人還真就不一樣。
你能接觸到的高度,決定了你能夠達到的層次。
有個孩子曾這樣跟我說:
老師,我覺得公平就是在本身就不公平的洼地里建立一個暫時的平臺,給出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起點。所謂平等是人對自己的心理安慰,因為人從出生就已經開始不平等了。只不過任何不平等都不足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很有道理對不對?只要你努力學習,考上好學校,接觸更高的平臺,你就能改變自己,改變未來!
相比之下,落到社會底層的美國窮人就不一樣了。
在美國,想擺脫貧困看似非常簡單,只要做到三樣就足夠了:
一、結婚之后再生孩子
二、高中畢業
三、有一個全職工作
可是對美國窮人來說,卻難如登天。
舉個栗子:
一個女孩兒十六歲就生了孩子,男的跑了。孩子生存在單親家庭,而母親又要維持生計。那么孩子收到的關注和教育自然少之又少。長此以往,就是一個死循環。
這樣家庭的孩子,認知必然會被鎖死,永無出頭之日。
美國窮人的孩子經常會忘記上學,因為根本不當事兒。
他們的社區文化決定了他們注定如此,黑人聚在一起,互相還覺得就這樣挺好,吸個毒、喝個酒、賭個博什么的。以至于認知再次被鎖死。
緊接著,這樣的人社會認知必然不會達到一個全職工作的狀態,最后就被牢牢地鎖在社會的底層。
如此循環。
有一部電影——《卡特教練》
講述了一個黑人籃球教練,他不惜一切代價去改變黑人高中生的學習觀念。就算是被威脅、被撤職,也要做下去!
這些孩子有的混跡于街頭,整天聚會、喝酒、賭博;有的販賣毒品,一言不合就拔槍;還有的早早就有了孩子,自己卻難以供養。
幸運的是,電影里的孩子最終都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但這樣的結局終歸只存在于電影里。
美國窮人和中國窮人最根本的差別就在于束縛他們的枷鎖來自于父母、親朋、社群。最終形成一種固定的思想觀念,難以脫離。
這樣的美國教育,又公平嗎?
5.
其實一直以來,我所羨慕的應該只是美國中層的素質教育。
說的直白些,就是培養工藝品,成為一個多才多藝的人。
可是對于底層來說,傳統的應試教育反而是最適合的。
因為至少可以給他們一個機會,搭上一條路。
如果可能的話,還會讓他們脫離原來的環境,麻雀變鳳凰。
在中國,很多落后地區的教育資源根本難以維持,家庭觀念也早已被有限的認知鎖死。這樣的情況,跟美國底層不也是一樣的嗎?
一樣,也不一樣,因為只要能考出成績來,就還有希望。
可是即便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也還是有很多心懷叵測的人,他們打著支援教育的旗號做著各種令人不齒的勾當。想了解的可以去搜一下“百色助學網—王杰”。
2017高考改革,無形中把英語從高中的負擔轉移到初中,這對于從小就接受英語教育的發達地區來說似乎沒什么影響,可能還更合理。但是對于一些原本英語早教就不成熟的地區來說,這個啞巴虧就吃大了。再加上一些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競爭力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
隨著私營教育的發展,國內中上層能獲得比以往更多的教育資源。很難說中國未來的教育環境會向著怎樣的情況發展,但我還是懷著滿滿的希望期待著。至少,別成為美國那個樣子就好。
我們自己會變成什么樣子,是綜合自己的選擇與外界環境的結果。
對此,我們能做的也只有選擇,區別在于:
你可以選擇隨波逐流,做命運的小白鼠,
也可以選擇脫穎而出,迎接命運的挑戰。
美國教育和中國教育究竟哪個更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
至于教育公平是否會實現,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