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孩子,他隔三差五被老師告狀,罪狀包括但不限于:1.課上說話;2.同學打鬧;3.口出惡言;4.歪曲事實;5.推卸責任;6.藐視老師。他還隔三差五“不想上學”“不想上興趣班”,尤其是還“天天不想寫作業(yè)”,甚至曾經(jīng)考試看書、左顧右盼。
請問,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孩子?
有一個孩子,他會眼神發(fā)光的告訴媽媽“其實我很喜歡上學”,他會推己及人地希望通過送禮物來讓好朋友開心,他會很在意自己的學習成績而擔憂考試會很難,他會很關心爸爸媽媽的心情而委屈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情,他會很重視老師的要求而無論如何不想請假不去上學,他會很尊重課堂秩序而強迫自己上課喃喃自語來壓制說話的欲望。
請問,你看到一個怎樣的孩子?
這兩個孩子,都是我的孩子。
都是那個會說“媽媽,你怎么能允許我不去上學!”的孩子。
所以,你看到的,真的是你的孩子嗎?
哈佛大學史上選課人數(shù)最多的《積極心理學》公開課,提醒我們注意的首要問題就是,“question matters”,“問什么問題”真的很重要。
當我們問自己,怎么才能給孩子改正缺點,我們就會拿著放大鏡去尋找孩子的缺點。
當我們問自己,怎么才能發(fā)揮孩子的優(yōu)點,我們就真的會看到孩子的優(yōu)點在不斷的增加。
其實發(fā)揮優(yōu)點而不是改正缺點,更能激勵人進步。
有時候我們看到的,不是真實的孩子。
真實的那個孩子,真的很渴望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