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以為自己平日里也算樂觀,斷然用不上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當我翻開,僅僅是序里一句話,便讓人忍不住拍案而起,這本書寫得太好了!
什么是抱怨?如果你說,我希望襪子能放在盆里,而不是地上。這是客觀事實和想法。如果你說,你怎么總是把襪子亂丟?這是帶有情緒的抱怨。如此看來,生活中對于伴侶,對于孩子的抱怨太多太多了。還常常不自知。
事實上,抱怨從來不會吸引和帶來那些你想要的結局,襪子,玩具等只能隨著你抱怨的方向,繼續散落在地上,無論你說多少次,語氣多么的堅定和厭惡,從不會改變事情的結局。
看起來對方越來越老油條,其實是我們的抱怨讓他覺得,我就是這樣的人,襪子就應該躺在地上。
第一天我戴上了21天不抱怨紫色手環,一旦有抱怨的言語,就換一只手戴手環,如此反復。今天下午我換了3次,竟然都是對孩子和伴侶的抱怨。你怎么還不坐上來吃飯?你看你,又搶妹妹玩具。你還不去拿包裹?
寫下這些我自己都覺得驚恐,原來自己是這樣來表達不滿的。一種口不擇言感,自己都覺得很排斥。
的確,抱怨使我們關注問題本身,以至于我們不會去考慮解決問題,改善境遇的方法。帶著負能量和責備,這樣的建議再中肯,恐怕對方也無法接受和認可。
我們想要得到一樣東西,可是我們的態度和語言,把這樣東西推得很遠。
安杰盧博士說,如果你看不慣某種東西,那就改變它,如果你無法改變它,那就改變自己的態度。不要抱怨。
抱怨極大損耗了我們的能量,將自己變成一個干癟的球,任何不積極的言論,又把我們拖拽得更糟,兩個抱怨的人,容易相互拖拽,一拍即合。
接下來抱怨便成為一種競技,一個人抱怨了他的悲慘經歷,第二個添油加醋也要比第一個人更悲慘。第三個就變得浮夸,總之不能被人比下去,哪怕是唱窮唱苦裝可憐,總之不能比下去。
健康不良,也是人們常常抱怨的一個點,有時候是一個借口。扮演亞健康,甚至病人角色,以博取同情和關注。也為自己不夠努力,不能干某事找一個借口。
比如有個朋友說,我心臟不好,所以不能太操勞,工作一小時就必須休息,所以這么些年無法正常上班。其實,她壯得像頭牛,多少女人干不了的男人活她都能干。
寫下這段話,我下意識的換了一下手環,因為這本身是一種抱怨。
這樣的角度看來,每個人生活中或多或少會有抱怨。難道,就永遠不能抱怨嗎?
不是。我們可以表達不滿,悲傷,沮喪。關鍵在于,事情真的嚴重到這個程度嗎?生活中,頻繁發生的芝麻豆子大的事情,是我們抱怨的主要來由。
而只要一抱怨,事情便再也無法向我們理想的方向發展。
如果我們自身不存在缺點,那么我們也就不會那么樂于挑別人的毛病了。拉羅什富科
往往,我們指責的對方的缺點我們也有,所以格外挑剔。往往,我們贊揚的別人的優點,我們也有,所以我們格外投機。
如果非要指出別人的不足,不妨先審視一下自己,心懷感恩的慶幸,自己有這個覺察缺點的機會,并實施改正。
如此一番,恐怕我們無法輕易抱怨別人的不足,而是更多改正自己的缺點。長此以往,我們的優點更多的拖拽他人,和你一起進步和成長,這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