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路人
一個有態度的極客@靠譜的投資人
這是行路人寫的一篇原創極客日記。
極客日記,孜心以求行內頂尖匠人觀點或學者思想,輔查相關資料,濃縮而成。
言有物,行有格。行路人踐行:行文開宗明義、言簡意賅,出處嚴謹。這一篇要說的是:關于茶,沒有我們想像那么多的“道”。
5月17日,武夷山腳華美達酒店,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制作技藝傳承人、琪明茶葉研究所創始人王順明聊茶。
1、喝茶的作用。“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周魯公。”(唐陸羽《茶經》)茶是止渴解膩,消暑消脂,此為其一;其二,提神益思,養生健康。“人飲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煩、去膩。人固不可一日無茶。”(明錢椿年編寫、顧元慶校對《茶譜》);其三,以茶會友,交流感情;其四,夫妻飲茶,溝通感情,為父母奉茶,體現孝心。其它關于文化之說,如無前四,似乎無關緊要。
2、中國的六大茶類。根據制作方法和茶多酚氧化(發酵)程度的不同,可分為六大類:綠茶(不發酵)、白茶(輕微發酵)、黃茶(輕發酵)、青茶(烏龍茶、半發酵)、黑茶(后發酵)、紅茶(全發酵)。外觀由綠向黃綠、黃、青褐、黑色漸變,茶湯也由綠向黃綠、黃、青褐、紅褐色漸變。
3、講究的“茶道”。中國人講茶道,但《新華辭典》、《辭海》、《詞源》均無“茶道”此詞條。行路人認為:《道德經》中說“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道常無名,樸”。莊子認為,老子的“道”即為“太一”。可見,“道”是基礎、本原、規律、道理、法則,他具有“樸"(沒有加工的木頭)這個最原始的特征。
”“茶道”,不過是關于茶的一些“本來面目”:把茶的味道完全泡出來而已。
懂得什么茶用什么溫度的水,喝茶的基本禮儀,純樸自然,真情流露,“茶道”自生。
順明先生說:有些人到了層次,喝茶講究到用什么水,用什么壺,用什么火,好像成天沒有別的事做一樣。我們的時間要花在重要的事情上面,喝茶只不過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用酒精爐、電磁爐燒出來的水泡茶會有本質的不同?!別把自己弄得太麻煩。
喝茶會醉嗎?順明先生答:沒有人檢測茶中含酒精,怎么會醉人呢?所謂茶醉,大多是低血糖引起,吃口糖即可解決。關于存茶條件,順明先生用個八個字:通風、干燥、清潔、陰涼。
4、一泡好茶。順明先生說:好原料是基礎,次是工藝。一個優秀的制茶師,做出一泡極品的茶是偶然,做得出外形,做不出內致。手工一定沒有機械好,手工是保持歷史傳承的記憶,機械代表先進生產力。但一個態度嚴謹、技術精湛的制茶師能駕馭機器。第三是恰當的沖泡:合適的溫度、器皿和時間。第四,合乎飲者的口味,才是一泡真正的好茶。如果用幾個字來總結,那就是:安全、健康、有品質的茶,就是好茶。
最后,用杜甫的一首詩來結束今天的極客日記:
寒夜客來茶當酒,黃泥小爐火初紅;
從前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