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yǎng)的枷鎖與職場的困境
幼時,父母總說“伸手不打笑臉人”,飯桌上夾菜要等長輩動筷,客人來了要端茶倒水。這些規(guī)矩像藤蔓般纏繞著我的骨頭,讓我成了“懂事”的標本。工作后,領導一句“年輕人多鍛煉”,我便成了部門里最勤懇的螺絲釘:替同事改PPT、假期值班、帶差班。禮貌的微笑背后,是無數(shù)個深夜加班時胃袋的痙攣和頸椎的抗議。“爛攤子之所以是爛攤子,就是因為不好辦”,而我的教養(yǎng)讓我說不出“不”,只能任由他人的“聰明”與我的“笨拙”在職場中形成荒誕的共生。
某次部門聚餐,領導拍著我的肩說:“你這種踏實肯干的年輕人不多了?!蔽覅s想起上周同事竊竊私語“這么拼想升職吧”?!疤崱边@種詞匯,在職場里是一個貶義詞。那一刻突然明白,教養(yǎng)不是鎧甲,而是糖衣——包裹著他人對我的剝削,也麻醉了我對自身價值的認知。
時代裂痕中的代際對峙
跟老劉聚餐時,他常念叨:“我們年輕時加班哪有怨言?現(xiàn)在年輕人動不動就喊‘整頓職場’?!彼谋乇锱葜坭剑娔X桌面是“天道酬勤”的書法壁紙。這讓我想起“恥感文化”:上一代人將集體奉獻視為榮耀,而我們這代在“996是福報”的規(guī)訓下,早已看透“奉獻”背后的壓榨本質。當90后同事在會議上直接拒絕無意義的重復性報表時,老員工們驚愕的眼神仿佛在看一個砸碎神像的異教徒。
數(shù)據不會說謊:2024年《中國職場青年生存報告》顯示,85%的95后遭遇過“職場PUA”,70%因過度加班出現(xiàn)心理問題。我們不是不能吃苦,只是不愿為空洞的“奉獻”敘事買單?!敖】档淖运脚c善良毫不沖突”,拒絕做沉默的齒輪,才是對生命的尊重。
破繭:從討好型人格到自我救贖
轉變始于某個會議后。彼時我剛剛處理好家校矛盾,領導突然宣布,把職位調整了。會后,我直接搬了辦公桌,辭了職務。——逃離不是勇氣,直面才是。
我開始每天用五分鐘記錄“不被馴服的瞬間”。拒絕幫遲到同事打卡時手在發(fā)抖,但心跳聲異常清晰;當眾指出方案漏洞時后背滲出冷汗,卻感覺呼吸前所未有的暢快。這些細小的反抗像星火,逐漸燎毀了討好型人格的牢籠。阿德勒說“真正的自由是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而我在提醒自己:真正的教養(yǎng)不是順從,而是保有說“不”的底氣。
重構自愛的生存哲學
現(xiàn)在的我依然會給老人讓座、為同事帶咖啡,但不再將禮貌與自我犧牲畫等號。當主管再次推來本不屬于我的任務時,我會笑著遞上《崗位職責說明書》:“這部分內容在第三頁第七條?!薄氨Wo好自己的能量就是保護生命力”,我終于懂得:所謂的“不討好”,不是冷漠的盾牌,而是厘清界限的手術刀——割舍有毒的關系,保留真心的聯(lián)結。
在這個鼓吹“狼性”卻苛責“人性”的時代,我們這代人正用沉默離職、準點下班、拒絕酒局等“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書寫著新職場倫理。當我們停止用教養(yǎng)為剝削者鑲金邊時,那些曾被視作刺的棱角,終將長成支撐脊梁的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