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在港大讀教育,在國際學校做閱讀相關的研究。這個學期,我和我的學生們一起再讀了《羅密歐與朱麗葉》。起初只是為了幫助我更好地做好教學研究的設計,在閱讀中嘗試一些閱讀策略。后來,我卻發現和我的學生一樣,我收獲了對這本書更多全新的理解。
我相信,并不是每個學生喜歡閱讀,更別提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伊麗莎白拼寫)這樣困難的文本。這學期幾堂課后,一個最活躍的印度男孩在學習日記上寫道:“讀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意義是什么?我覺得自己被這本看似非常有吸引力的書籍迷惑了,它有不同的版本,但是我發現上下文(情節)真的很無聊。”
我很理解,像他們這樣的莎士比亞初級讀者,為什么有這樣的感覺。轉碼伊麗莎白拼寫的單詞(見注釋),理解陌生的莎士比亞表達方式,對于大多數英語非母語的讀者來說,確實很不容易。但重要的是,孩子們不了解閱讀莎士比亞的的意義,不論語言,故事,莎士比亞的作品似乎與現代生活無關。我們誰還會像他們這樣說話?詩歌一樣的長長的獨白如果出現在生活里,只會被認為是從小劇場里跑出來的瘋子。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該讓孩子對閱讀莎士比亞產生興趣?聽過了Karshen(語言教學大牛, 提出“可理解性輸入”假說)關于閱讀的講座之后,我得到了更加有說服力的解釋和方法論:閱讀,需要通過提問,將自己與文本產生聯系,建立我們自己和書本之間的橋梁,建構我們自己的一些反思和啟迪。
所以,我嘗試著和學生一起開始提問。問問自己:書里的內容,到底和我,有什么關系呢?
比如問題1:分析莎士比亞的語言, 對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有什么幫助?其實就來自我的學生。
我告訴他們:除了像人物對話中頻繁出現的雙關語和諷刺,其實就是政治世界常見的語言技巧之外,莎士比亞的作品里,一些古典的表達變成了英語世界中的習語,如“you can’t judge a person based on its cover”(出自第二幕里面朱麗葉和母親的對話)。如果你可以在你的日常語言或雅思口語考試中,使用這個俚語,那么它是一個額外的加分點哦。
閱讀莎士比亞的原版英文作品,對于閱讀其他困難的文字的好處,就更不用說了。我的感覺是,即使是再去閱讀非自己相關領域的學術論文,我能更容易識別更長塊的意群,因為我的大腦習慣了文本的復雜認知過程(解碼,理解,分析和鏈接)。
而有些問題來自我自己的思考。比如問題2:人物故事對我們管理情緒,有什么反思?
讀研的這段時光里,我會因為和學生一起,感受到享受和愉悅,但也會有時為找工作煩惱,掙扎。故事里的人物同樣表現出豐富的情感,就像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包含所有類型的情緒。悲傷,生氣,快樂,興奮,緊張。如果你剛好碰上了愛情,或者剛與你的愛人發生爭吵,你會產生一種共情,將他們和當下的你,自動聯系在一起。如同一幕幕人物情緒的變化,我們也時常在一個半天,同時體驗快樂,失望,興奮和悲傷。我們一定可以從角色特征,情緒變化中得到一些啟迪。
羅密歐的那種青春期中的沖動,也許不會像羅密歐一樣,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為愛獻身。有些人也還是無法正確控制自己的情緒,任憑血液沖進大腦,沖動地毫無理性地做出判斷。但沖動的動因有很多種,比如因為血液沖進骨骼肌,帶來的害怕的情緒,害怕失敗,害怕未知,害怕嘗試,從而產生一些不理性的行為。
所以,如何讓自己感覺情緒,和控制情緒,是這本書讓我去反思的問題。
問題3:人物故事對我們的生活抉擇有什么啟迪?
現代人在生活各層面面臨五花八門的選擇,找什么工作,在哪里定居,多元選擇意味著個人擁有高度的選擇自主和自由度,卻也考驗著現代人的判斷和決策能力。這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當他人的建議和自我的觀點產生了沖突,聽或不聽?到底沖動和理性,哪個才會帶我們走向真理?
《羅密歐與朱麗葉》里的弗里爾·勞倫斯,雖然是故事里的次要角色,但卻是這本書中一個非常具有啟示意義的人物。弗里斯·勞倫斯像是一個會占卜的預言人,他的一些話總是暗中透露出了人物的命運。他也是一個像羅密歐的父親般的人,他知道羅密歐的小秘密,因為他知道羅密歐的沖動常向羅密歐提供建議。他反對不受控制的激情和愛,宣揚溫和適度的感情。然而,在羅密歐的要求下,他仍然幫助羅密歐與朱麗葉迅速地結婚。事實上,他可以本來可以在行動羅密歐之前,有更多的勸導和忠告。
不過,他并沒有想到婚姻會加速年輕戀人的悲劇。不管弗里爾·勞倫斯的忠告,羅密歐殺死了泰爾巴特,以報復他的朋友馬庫蒂奧的死亡。正因為如此,他被王子驅逐出境。他提出了假死亡計劃,不幸的是,羅密歐沒有得到這個計劃的消息,在朱麗葉的墳墓前自殺。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弗里爾·勞倫斯,他是圣人還是自負的欺騙者?也許都是。
書中的人物折射出我們的生活。弗里斯·勞倫斯是不是像我們所謂的“聰明的朋友”? 帶著美好的希望,提供各種的看似有道理的建議。但如果聽者缺乏判斷的能力,反而可能因此迷失了方向,好心人卻辦了“壞事”。
《羅密歐與朱麗葉》,咀嚼語言的同時,每個角色都背后有好多個話題可以討論,我們似乎能看到這個世界和自我,有復雜也有兩難。我想這大概就是文學大師的智慧之處,也正是閱讀經典的意義。經典閱讀,就是不論你在何時何地,它都可以帶你穿越蒼茫時空,和那一個時刻的你產生聯系,建構我們的新故事。
我期待多年之后,和不同的人,再讀《羅密歐與朱麗葉》,那個時候又會有什么全新的意義和理解呢?
注釋:伊麗莎白拼寫形式的英語和今天英語有不同之處,比如說doth, 動詞后面‘st,明白了拼寫規則才可以更加準確理解他的作品。具體可以百度
《大學生活和讀書專題聯合征文》活動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