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
每個城市都值得欣賞
但是在我的地圖中
上海仍是個有星星標注的城市
壹
“看見云上落霞那一刻,感覺空間時間顏色都絕妙地混在了一起,霎那間不自覺地笑,又有一種強烈的淚涌沖動。有那么一丟丟觸到永恒的感覺。”——這是我第一天剛到上海發的一條朋友圈的內容。飛機一落地——可以打開手機后,我小心翼翼保證那一刻我最純粹的感情來分享出我的感受,你說這是不是強迫癥?
可能是在距地面幾千米的高空上吧,我看到的不僅是一片云海,還有落日浮在云海的盡頭。好想拍下來發到親人群。那時我沒坐在靠窗的位置,視野一定沒得說,可是不太好的角度反而可以品味到另一種意境。“無”的條件反而生了“有”的結果。我就這么帶著幾近完美的心情來到了上海。
見到在機場等候我的伯父、見到在家里做晚餐的伯母和一定也期待見到我的堂弟(傲嬌.jpg),我的心情趨于完美。親人吶,是親人!哪管啥三七二十一,先來個笑容與擁抱。血濃于水,那一刻應該有條大魚在我的血液歡騰吧。“回歸”的自然好景和人倫親情就是這么主觀地讓上海在我心中留下痕跡。
貳
來到上海的第二天,剛好是國慶節。但是我去的地方,人并不是很多,多虧了我伯母是本地人,可以帶我去逛比較少人知道但是又很有特色的地方。
你喜不喜歡走老街老建筑啊?
第一站 ? ?徐匯公學
地處徐家匯的徐匯公學創辦于1850年,大概有一個半世紀的歷史,是天主教在上海開辦最早的洋學堂、中國最早按西洋辦學模式設立的學校之一,屬于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筑。走進這個百年學校,感受到的是一份歷史的沉淀感。
這份沉淀,不僅來自于它的老建筑,還有它對歷史的態度。我是先去參觀了它的博物館——剛好假期,它對外開放。博物館里面呈現了徐匯公學創辦的歷程,展現了許多近代古物,還有個展室專門紀念曾創辦復旦公學和震旦公學的校友馬相伯。博物館里有幾個學生,義務為參觀者進行講述。
那幾個高中生在述說著,在我看來,身板挺直、自信從容。長期浸潤在交流的、歷史的環境下的學生,就自自然然地有如此風采了。可以置身在這種“有意識”的交流環境和“無意識”的歷史環境,成天在兼具古代和現代風貌的教學樓穿梭,我實實在在羨慕這里的學生呀!而這當然也只是冰山一角。
并不是說在這里學習、生活幾年的學生,就一定是幸運兒了。子非魚,羨慕的同時,也不應忘了他們可能承受的壓力——高強度的學習與高競爭度的生活。哪件事只有好的一面?但多見的好處在于,你能在不斷的刺激下,更新自己的大腦。
第二站 ? 武康路和安福路
其實走這兒前,還去了“新天地”——歪國人很多。上海新天地是中西融合的都市旅游景點,它是以上海近代建筑的標志石庫門建筑舊區為基礎,被創新地改造成了集餐飲、購物、演藝等為一體的商業娛樂中心。我們到此一游,閑適地吃了頓云南菜。有種說法是:吃貨來上海,可以最快速地品嘗世界各地美食。
武康路和安福路,走得舒心。這里平時是很少人的,國慶的時候人多了起來,但也不算太多。武康路位于上海市徐匯區,原名福開森路,以美國傳教士約翰·福開森命名,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07年。這就算是以前法租界的地頭啦。
武康大樓,是武康路標志性建筑,屬于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被徐匯區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這座公寓是一座典型的法國文藝復興建筑式樣的大樓,也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
武康路被譽為“濃縮了上海近代百年歷史”的“名人路”,沿線有優秀歷史建筑總計14處,保留歷史建筑37處,隨隨便便一套房子就能賣個幾千萬,我走的時候是很想挖塊石頭的。只可惜對上海近代百年歷史并不是很熟悉,一個個人名從眼前劃過時,也就劃過了。走的時候發現像政治官員的房子,周邊的墻都會比較高。
安福路,原名巨潑來斯路。這里的小資情調深入我心。咖啡館、話劇中心讓人無法忽視。這條路更是如同藏了寶藏般,有著許許多多的精致的小店,隨時就可以給你個小驚喜。
兩條路并不長,懂的人自會充滿意趣。對古建筑有興趣的人,還可以去看看豫園、城隍廟,去走走當年上海租界的地方。百樂門和大世界也是很有味道的。很多老建筑,是需要你慢慢走街串巷才能發現的,有時候它會隱藏在不經意的轉角處,那時你還可能只關注到前方的大廈。
上海著名景點外灘、南京路、靜安寺適合淡季的時候再來“到此一游”,國慶的時候我去南京路看人了,其實也挺壯觀的。說實在,走南京路附近的幾條路更舒適些。喜歡走小路的(上海難得有小路)或者老街的,除了上面的武康路和安福路,推薦:浙江中路、天津路、衡山路、四川北路。
叁
之后的上海之行,最震撼我的是上海博物館——跪著也要走完系列。上海博物館,是中國四大博物館之一。門票免費,我和伯母是國慶第三天早上去的,排了一個小時半的隊。長長的隊伍里有許多老外,可能他們的內心挺崩潰的吧。
那天在上海博物館逗留到接近閉關時間,逛了四個小時半。里面設有十一個專館,三個展覽廳,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館藏文物近百萬件,其中尤其是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看完這個文物界的“半壁江山”,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給老祖宗們跪下了。
第一個進的青銅館讓我印象最深刻,實在無法想象眼前那么精美的器具,和我相隔了有兩三千年。我從未覺得時空的變換如此之快。青銅器里的酒器父乙觥、盥水器子仲姜盤最讓我喜歡。其他的玉器館、繪畫書法館、貨幣館等等也不可以錯過。不管你是否喜愛歷史,上海博物館都值得一去。
不枉此行。原諒我語言的匱乏,因為只有你一去才得以體會到它的魔力。
肆
為什么我對上海很有好感?
首先是人。在上海見到的人都給我很自然的感覺,守禮、矜持,有該有的距離,卻不會讓你很有距離感。這些人不一定都是本土上海人,因為上海有很多外來居民,但我確實感覺得到的是,共同生活在上海這個地方的人挺有力量的。
其次,上海的東西很好吃。來上海,一定要嘗嘗上海早餐“四大金剛”:大餅、油條、豆漿、粢飯。我都嘗了。這四樣東西絕對管飽。我吃的大餅油條,是合在一起的,油條包在大餅里。甜大餅制作簡單,一點白砂糖和面粉就是餡心,再撒上幾粒香芝麻。
還有紅寶石的栗子蛋糕很好吃,是上海出了名的甜點。找家地道的餐館嘗嘗以濃油赤醬、咸淡適中、醇厚鮮美為特色,以紅燒、煨、糖為主烹調的上海本幫菜是不能夠錯過的。反正我是沒吃夠的。
再次,在上海,現代化的功能得到很好的發揮,但這里所有的歷史底蘊,讓這個城市不像完全現代化的城市一般冷冰冰。上海這個地方很實在,就如同每個大城市般,有豐富的資源。當醫療、交通、教育、文化、商業等等領域的資源高度集中在一個地方,你很難不享受到其中的便利。你很容易就可以去到像上海博物館這樣的地方。
我還記得,在餐館吃飯時,伯母把包直接就放座位,我打算拿來放身邊守著時,伯母笑說:“上海的治安很好的。”挺羨慕的,不過我覺得稍稍緊繃點神經還是比較好的。
最后
因為我心情好啊
上海長什么樣就取決于我用什么目光了
上海一行
遠不止于此文
簡單地已為君道來
上海千面
更愿你親自揭開
作者:吳秋儀
圖:吳秋儀 ?網絡
如需轉載請與管理員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