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知覺
第1個體會:老師闡述,問題:今晚吃飯了嘛?吃飯了嘛?很多人說吃飯了,你吃飯是喂腦袋呢還是喂肚子呢?今晚學了之后,吃飯是為了腦袋,而不是肚子。你沒有吃飯怎么就不餓了呢,老百姓說餓過那一陣了,餓不餓和吃不吃是兩回事心理是腦袋機能,是對現實的客觀反映。
我的思考:比如我們喝紅酒,紅酒刺激我們的味蕾,味蕾產生的電信號刺激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大腦就知道:“哦,原來這是紅酒的味道!”,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吃東西的感覺實際上是電信號對大腦的刺激。這也就是馬斯克研發腦機的基本原理之一。
第2個體會,關于感覺和知覺。
老師說: 感覺和知覺感覺是啥東西?如果問你,什么是人,給人下定義很難,一見你就知道他就是個人。基本的東西和現實結合的東西先了解起來。你把手放到桌子上,你能感受到桌子是涼的?是硬的?我在問你的感覺還是知覺?這其實是知覺。涼的硬的這是感覺。
知覺是對感覺的解釋。
感覺的定義
感覺內涵: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感覺反映的是當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物體的個別屬性。
我的思考:知覺=感覺+意義(參考津巴多普通心理學)
第3個體會,關于感受性與感覺閾限
感覺器官對適宜刺激的感覺能力叫感受性,感覺能力強,感受性就高,感覺能力弱,感受性就低。感受性的高低可以拿剛剛引起感覺的刺激強度加以度量。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覺閾限,感覺閾限低的,很弱的刺激就能感覺到,其感受性高;感覺閾限高的,需要比較強的刺激才能感受到,其感受性低,感受性是用感覺閾限的大小來度量的,兩者成反比。
有的感覺器官可以反應幾種刺激,如視覺器官可以看到光線,用手按壓眼球的觸壓刺激也可以引起光感,但是,一種感覺器官只對一種刺激最敏感,如視覺器官對光最敏感,按壓只能引起模糊的光感而不能清楚地看見物體。一種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覺器官最敏銳的刺激。這種刺激就是這種感覺器官的適宜刺激,其他刺激對這種感覺器官來說就是非適宜刺激。光對于視覺器官來說是適宜刺激,對于聽覺器官來說則是非適宜刺激,聲音對于聽覺器官是適宜刺激,對于視覺器官則是非適宜刺激。
我的思考:按壓眼球,會看見模糊的光。這說明了什么?這說明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電磁力給大腦傳輸的信號。我們閉上眼睛看不到任何東西,這是用手隔著眼皮按壓眼球,眼球的感受器受力產生的電磁力傳輸的大腦,所以大腦就看到了一片模糊的光。
第4個體會,關于痛覺。
老師說:痛覺是機體受到傷害時產生的感覺。皮膚感覺和內臟感覺中都有痛覺,各種感覺器官和肌肉也都有痛覺,痛覺遍布全身的所有組織中。痛覺沒有適宜的刺激,任何刺激,只要對機體造成了傷害,都會引起痛的感覺。痛覺總是和痛苦的情緒聯系在一起,讓人很難受、很痛苦。但是痛覺對機體卻就具有保護性的作用。痛覺的產生告訴我們,身體的某個部位受到了傷害,發生了病變,給我們一個信號,讓我們加以保護。所以,痛覺具有生物學意義。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痛覺最難以適應。有人沒有痛覺,這是很危險的。人和人之間痛覺的感受性有很大的差別。
有的人怕疼,有的人不怕疼,這在很大程度上和一個人對疼的認識、態度以及性格和意志特點有關。一般來說,不怕疼反而會減少疼痛帶來的痛苦,越怕疼則越會覺得疼。
疼:生理上的感覺;痛:心理上的感覺痛苦,是苦,苦是因為內心有糾結,心理工作者把苦變成痛,把痛專成疼。怎么叫疼,這個人疼的時候就活在當下了,感覺非常真實。需要大家從基礎層面來學會的。
我的思考:辣其實是一種帶來興奮的輕微痛覺。這是不是說明人類有一種天然的受虐傾向呢?
第5個體會,關于比較
老師說:提心理現象的時候都離不開對比,你開30萬的車你幸福還是不幸福,和車一點關系沒有,和你的鄰居和同事有關系,是比較出來的。
兩個比較:縱向比較(自己和自己,從發展角度比)。
橫向比較(和社會層面比)。
一個人的心理指標看:能不能縱向比較。有縱向比較的能力就自動會橫向比較。問題是比出來了,要學會縱向比較。
我的思考:人的痛苦往往來自于不恰當的比較。什么叫做不恰當的比較呢?就是笑人無,恨人有。什么是恰當的比較呢?我今天比昨天有一點點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