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什么是傳播
一、定義傳播
傳播就是個體使用象征符號,確定和解釋環境意義的社會過程。
關鍵概念:社會,過程,象征符號,意義和社會過程
1.“社會的”意味著它涉及兩個以上的人和互動。傳播具有社會性,因為它涉及復數的人以不同的目的,動機和能力進行互動。
2.傳播是一個“過程”意味著它是持續進行的,沒有終點。傳播同時是動態的,復雜的和不斷變化的。
3.“象征符號”:強制性的標簽或對現象的表征。 具體的象征符號:代表著某種具體物質的象征符號。 抽象的象征符號:代表著某種想法或觀念的象征符號。
4.“意義”是我們定義傳播的中心。意義是人們從訊息中抽取的東西。在傳播過程中,訊息可以具有一個以上的意義,甚至具有多層的意義。
5.“環境”:傳播發生的情境或語境。環境包括許多基本組成部分:時間,地點,時代背景,關系,傳受雙方的文化背景。環境也可能是非直接的,這意味著傳播可能在技術的幫助下發生。中介環境是傳播理論中非常重要的領域,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傳播過程。
二、理解的模式:作為行為,互動和交流的傳播 模式:是對傳播過程中各元素間復雜關系的簡化表達。
1.作為行為的傳播:線性模式 1949年香農和韋弗提出,他們關注的是無線電和電話技術,想要建立一個可以解釋信息是如何通過不同信道的模型。 傳播的線性模式(linear model of communication):把傳播看成是訊息通過信道從信源傳向信宿的單向傳遞的看法。
不足:第一,這一模式假設傳播過程中只有一條訊息,我們可以發現,在許多情況下,我們會同時發出數條訊息。
第二,傳播并沒有固定的開始和結束,香農和韋弗模式的假設過于機械。
第三,認為傳播只是一個人說另一個人聽,把復雜的傳播過程過度簡單化。聽者并不是被動的,傳播也并不是單向的。
2. 作為互動的傳播:互動模式
由施拉姆提出,強調傳播者之間的雙向傳播過程,傳播的互動模式,認為傳播是通過反饋把傳受雙方聯系在一起的意義共享。
傳播的互動模式的關鍵要素:
反饋:是信宿對信源進行的傳播,說明信宿是否理解。
經驗場:即一個人的文化,經驗和遺傳如何影響他與其他人傳播的能力。也就是傳播過程中傳受雙方在文化,經驗和遺傳方面的重合之處。
不足:互動模式暗示,在傳播時一個人扮演傳送者,另一個人扮演接收者,但實際上人們既可以是傳送者也是接收者。互動論假設兩個人在說與聽,但是卻不同時發生,這一不足促進了第三種傳播模式的提出。
3.作為交流的傳播:交流模式
傳播的交流模式強調,在傳播過程中訊息的傳送與接收同步發生。它把傳播看成是同時發出訊息和接收訊息的觀點。
在線性模式中,意義從一個人傳向另一個人,在互動模式中,意義通過傳者和受者之間的反饋得以傳遞,在交流模式中,人們建立共享的意義。
三、傳播的陰暗面
傳播的陰暗面即破壞傳播過程的負面傳播。當用傳播交流模式來解釋負面傳播時,該模式的復雜性明顯地表現出來。當一個人傳送鼓勵訊息的時候,另一個人可能同時發出輕蔑的訊息。
四、倫理與傳播 倫理:行為中對正確與錯誤的感知。 倫理是道德決策的一種,是與非的決定受到社會規則和法律的影響。 ? ? ? 從傳播角度來看,只要訊息對他人產生影響,倫理問題就會出現。美國的倫理問題涉及宗教,娛樂產業,高等教育,醫藥衛生和科學技術等領域。
傳播與倫理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公共話語需要責任,正如邁克爾.期普勞爾總結得那樣:“如果人們被誤導了,他們就會對欺騙他們的信源產生不信任感。如果一個社會的大多數信源都不考慮傳播誠信問題,那么所有的傳播都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