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了一個視頻,幾個幼兒園的老師將孩子橫放在窗戶上,孩子嚇得緊閉雙眼,三個老師卻哈哈大笑,紛紛拍照。
前段時間一件校園欺凌事件在朋友圈刷屏:就讀于北京中關村某名校小學的一個孩子長期被同學霸凌。近日,這個孩子被堵在廁所門口不讓走,被用裝滿廁紙的垃圾筒砸頭,導致滿臉屎尿。目前,這個孩子已被診斷為急性應激反應(在遭到急劇、嚴重的精神創傷性事件后數分鐘或數小時內所產生的精神障礙)。
看完十分氣憤,但氣憤之余,有了以下的思考。
幼兒園“虐童”事件時有發生,校園霸凌依然存在,作為家長,我們在努力呼吁各方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校園環境的同時,也要考慮一下:當外界傷害了孩子,我們怎么確保孩子會跟我們說、敢跟我們說。
首先,要教會孩子識別傷害的能力。 我們怎么能確保孩子面對傷害的時候知道這是傷害呢?也許對于視頻中的孩子而言,他雖然害怕但他不知道這是一種傷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培養孩子這種識別能力, 這需要我們做到:
第一,不隨意地逗弄孩子。曾看到過這樣一幕:媽媽一下子“死”過去,任孩子怎么推、怎么叫,她都醒不過來了,直到孩子嚇得哇哇大哭,媽媽才哈哈大笑著“活”了過來。這就混淆了孩子的視聽,他搞不清楚“活”與“死”了。將孩子高高拋起,孩子嚇得大哭,大人高興得大笑,還要嘲笑孩子“逗你玩呢,真不禁逗”;威脅孩子“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等嚇得夠嗆才說“逗你玩呢”;逗弄孩子“媽媽有了老二就不要你了”,完全不管對孩子造成怎么樣的傷害;威脅孩子“再哭,你的糖葫蘆就歸我啦”… …當大人為了自己的好玩而逗弄孩子,等孩子有了反應卻輕飄飄地告訴他“逗你玩呢,真不禁逗”的時候,孩子就分不清楚什么是傷害什么是逗著玩了。一個沒有分辨能力的孩子,當他受到傷害的時候,家長也就別指望孩子會跟你告狀了。
第二,不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爸爸打了孩子,媽媽告訴他“爸爸為了你好”;媽媽侮罵了孩子,姥姥告訴孩子,“媽媽為了你好”;老師羞辱了孩子,父母都來告訴他,“老師這是為了你好” …… 當我們有意(為了家庭和睦或避免自己的麻煩)或無意(真這么認為) 地,將這種傷害給孩子定義成“愛”的時候,你的孩子在權威面前也就喪失了判斷的能力,他會自動地將權威的傷害合理化,面對傷害敢怒不敢言甚至既不會怒也不會言。
其次,要成為孩子心理安全又穩定的大后方。當一個孩子認為自己受到了傷害,他會本能地想告訴自己的重要他人(一般為父母親人或老師),或為了傾訴或尋求幫助,此時,這個重要他人的反應決定了孩子以后再面對類似事件的反應。
第一,不給孩子提高于其能力的要求。在悠然情商的家長課堂中,我做過一個調查:當你的孩子被同學打時,你會要求他打回去嗎?百分之九十幾的家長回答:是的,因為越縮頭縮腦越受氣,要有血性才好。設想一下,我們開車在大街上與人發生刮蹭,對方車上下來一個一米九以上紋著紋身戴著墨鏡的大漢,上來給了你兩拳,你敢打回去嗎?孩子打不打回去,必然有他自己的判斷,甚至,就是因為他打不回去才來告訴你的,家長要相信孩子的本能與能力,可以打回去也可能打不回去,而不是必須打回去。有時孩子受了欺負不敢跟家長說是因為“怕我媽媽說我”,說我什么呢?說我笨,是個受氣佬,讓我打回去。一旦孩子打不回去,就會被嘲笑、被譏諷,那孩子不僅受了肉體的傷害,更受到了家長精神的傷害,家長不僅沒給到孩子想要的支持,還出了個對他來說天大的難題:明知反抗招致更猛烈的傷害還要去反抗,否則就是窩囊廢,啊,實在是進也不是退也不能了。有了這個經驗,你還指望自己的孩子受了傷害來告訴你嗎?
第二,同理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在外面受了氣,產生了負向的情緒,家長首先要做的,不是幫他出主意解決問題,或者提要求消除問題,而是首先看見他的痛苦,看見他的委屈,看見他的害怕,看見他的傷心等等各種負向的情緒,接納這些情緒,對孩子來說,就是修復傷害的過程,因為有人傷害了他,可是也有人溫暖了他,世界并不可怕。
第三,做一個敏感的家長。當孩子受到了你不知道的傷害,他可能會告訴你,但告訴的方式可能不那么明確,可能會夾雜在談學校的事情談同學的游戲之中,可能他已經情緒平靜甚至是高興的時候說起了被傷害的事情,這些情況下需要家長有一顆足夠敏感的心去做判斷。也有時孩子不會直接用語言告訴你,而是用不同于日常的行動或情緒來表現,甚至他只是比平時沉默了一些或者行動遲緩了一些而已。不管孩子用何種方式對你說出他在學校被欺負的事情,那么很有可能,他已經在學校被欺負一段時間了,他已經沒有辦法了才來尋求父母的幫助。一般而言,孩子會想到的是自己先解決,特別是那些害怕給父母帶來麻煩的孩子,在通常情況下會選擇忍耐,等實在忍不了了,解決不了了,才會來找父母。所以,我們是否是一個足夠細心的家長,此時顯得十分重要,當然,足夠的細心來自于足夠的了解,足夠的了解來自于足夠的觀察,而足夠的觀察當然來自于足夠的陪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你們是否有一個和諧親密的親子關系,家長是否真的通過自己的言行讓孩子相信:我有任何困難都可以找爸爸媽媽,他們是可以依靠和值得信賴的;不管我做了什么,做錯什么,爸爸媽媽都是會接納我的。好大一部分孩子之所以不要告訴父母,是因為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會認為孩子給父母惹事了,麻煩來了,所以孩子不敢首先向家長尋求幫助。給到孩子堅實的心理后盾并不容易,涉及到我們的教育技能、教育理念,更涉及到家長自身的成長,是一個綜合的問題,在悠然情商的家長課堂中,我們會用大量的課時來給家長做講解與模擬示范,在此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