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教學是要講究審美藝術的
讀第59條《識字教學應當跟圖畫緊密結合起來》有感
萊州市文峰中學? 程挺模
對入學兒童來說,蘇霍用“思維課”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自然界事物的因果邏輯關系。
對學齡前兒童來說,蘇霍用“快樂的學校”來培養(yǎng)孩子讀寫字詞的感性審美關系。
閱讀到這篇文章時,我想到蘇霍前面幾篇文章中提到的一些觀點,諸如第30條“關于直觀性的問題”,第32條“對學前兒童思維的研究”,第37條“培養(yǎng)學生對圖畫的愛好”,第51條“要使知識活起來”等,串聯(lián)起來看,都有對字詞教學和圖畫教學的論述。對此,我的評價是:對于兒童入學時字詞讀寫的教學,蘇霍是在堅持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增添審美藝術的。
蘇霍發(fā)現(xiàn)兒童開始學習字詞效果不好的原因是“把學習變成了單純地讀書本”,他對此的建議是:要讓讀寫帶有某種興趣、跟游戲相結合的時候,特別是當沒有人向兒童提出硬性的要求(“你一定要記住,如果記不住,那就對你不客氣!”)的時候,兒童是能夠那么容易地記住字母和把字母拼成詞。
蘇霍借對學齡前一年給學生開設“快樂的學校”獲得的體會說,“兒童應該生活在美、游戲、童話、音樂、圖畫、幻想、創(chuàng)造的世界里。當我們想教會他們讀和寫的時候,仍然應當使他們置身于這個世界里” 。
具體來說,蘇霍有兩點做法值得我們?yōu)榻陶呓梃b,我還有一個想法供大家參考。
一是讓兒童品味對字詞的語感之美。
蘇霍說,“一個詞對兒童來說,不僅僅是一種東西、對象或現(xiàn)象的標志,而且使它帶有情感的色彩——帶有它的芬芳的香氣和豐富多彩的色調,同時我也努力把‘詞的音樂’引進兒童的心田”。不難理解,孩童呀呀學語時,父母都是先“指物發(fā)音”的,獲得語感記憶后,再是讓孩子“據(jù)音尋物”,然后是通過游戲保留印象、圖畫提升印象、音樂刺激印象,甚至是根據(jù)形狀把物品歸類并猜測發(fā)音,孩童學習“詞”的發(fā)音大約就是這樣的過程。我們所做的是一般的學話發(fā)音的流程,但蘇霍提到的把‘詞的音樂’引進兒童的心田,是具有藝術感的。除了發(fā)音上表面腔調的語感之外,我想蘇霍更注重的是“詞”背后所代表的介于形象識別和抽象記憶之間的那種感覺。名詞的語感是不消說的,蘇霍帶領孩童經常觀察自然景色,欣賞世界之美,形容詞的表述和識記是兒童表述的關鍵。“青草地上,蝴蝶飛舞,蜜蜂嗡嗡地叫”“早秋又撒下了多少美麗的花朵”“你們聽到蠅蟲的嗡嗡聲,聽到蟈蟈的歌聲嗎?”觀察這些現(xiàn)象時,蘇霍是希望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形容詞來進行表達的,并且表達、傾聽和品味是同步的,這就是品味字詞的語感之美。在蘇霍看來,兒童在沒有看見詞的絢麗多彩的色調的時候,是不應當開始識字教學的。可見,兒童學齡前的識詞和口語表達是很重要的。
二是讓兒童體驗對字詞的形象之美。
蘇霍說,“我常常跟孩子們帶著畫冊和鉛筆到‘詞的源泉’那兒去‘旅行’,我的目的是要向孩子們展示詞的美和精細的色彩”。他和兒童畫出草地上的美麗景象:綠色的草地、飛舞的蝴蝶、嗡嗡的蜜蜂、美麗的花朵、遠方的牛群、飄逸的柳樹,命名為草地。他讓兒童先整體感性地觀察了草地的景象,熟悉了草地的幾個要素,再用畫筆畫出來,加深了對“草地”這個名稱的認識,此為體驗圖畫的形象之美。接下來,蘇霍對“草地(луг)”單詞進行形象化地引導:把草莖彎折一下,就是一幅畫л;再折一根草莖擺上去,就構成一幅新的圖畫у,孩子們就在自己畫的圖下畫寫上луг這個詞,此為體驗對詞語字母組成的形象之美。畫圖為導入和鋪墊,學習單詞是為目的,連接兩者的線索是“形象之美”。接下來,蘇霍和兒童一起讀這個詞語,幫助孩子們感覺出詞的音響,這又是把“形象之美”和“語感之美”在兒童記憶中和諧地融合起來了。這樣的教學法,我們今天并不陌生,我們很多教師經常用的方法,效果也非常不錯。但我們不如蘇霍對此理解的那么深刻,他說,“在這種視覺感知和聲音感知相結合的情況下,因為既給詞的視覺形象里,又給它的音樂般的聲響里充滿了豐富的情感因素,所以連單個的字母和這個短小的詞就都同時記住了。”可見,蘇霍對字詞的形象之美的教學是達到了藝術層次的。
三是讓學生感受對知識的理性之美。
“要讓兒童牢記的東西,首先必須是有趣的東西”,蘇霍這句話留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除了對學齡前兒童讀寫的形象化教育方法,對剛接觸我們學科的學生或剛接觸新授知識的學生來說,我還建議老師們還可以采取調動興趣、故事引入、設景渲染、典故論證、對比差異、聯(lián)想拓展等多種方法為學習新知而牽線搭橋。其實,這些方法我還是從蘇霍文章中讀來的,你看他說,“兒童應該生活在美、游戲、童話、音樂、圖畫、幻想、創(chuàng)造的世界里”,游戲是不是激趣?童話是不是幻想的故事?創(chuàng)景和音樂是不是渲染?典故論證是不是有助記憶?聯(lián)想拓展是不是創(chuàng)造?我想,都是可以對應的。對于初中生而言,形象化的教學是基礎性的手段,更要注意的還有理性化的教學,是要培養(yǎng)學生從形象化思維轉向抽象思維的。蘇霍的聯(lián)系大自然的“思維課”給我們提了很多建議,應為豐富我們的課堂之用。關于思維認識的問題,我想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漢字造字法,大家知道,漢字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轉注、假借)四種主要造字法。象形是來自圖畫文字,如日、月、馬、魚、龜?shù)茸郑菍儆谛蜗笏季S的;指事是具有象征意義的造字法,如刃、兇、本、末、上、下等字;會意是表意的,抽象的思維,比指事又高了一層,如江、河、酒、鳴、解等字;形聲是表音的,是合體造字的,是組合而得到的綜合性智慧,如鋼、櫻、齒、桿等。這四種造字法的思維認識是逐漸提升的,這里不是語文教學或是英語單詞組詞法等非要注意的問題,而是我們要主要對學生多種思維能力的綜合認識問題。第二個例子是建模法的研究思想,也就是建立理想化的模型去解決問題。從廣義上講,一切概念、定義和數(shù)理化的運算法則都是“建模法”的思想表現(xiàn),是理性思維的最高表現(xiàn)。我只是說物理上的幾個建模法的情況,像是“質點”“力的圖示”“光線”“磁感線”“電力線”“杠桿的力臂”“光路圖”“電路圖”“不計摩擦,不計繩重,不計電阻”等等都是建模思想的體現(xiàn),“建模”思想是有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的,所謂“大道至簡”,“簡單但不簡約”。 “建模”為了認識問題的方便,而簡化成理想化的一種研究模型,這是一種抽象思維的高級表現(xiàn)。對于“建模法”,我們老師們是必須要注意研究的,因為這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科學思考素養(yǎng)的必經之路。
“不強迫記住的東西,反而比較容易記住”,蘇霍的讀寫建議是針對兒童入學的,體驗與感悟都是基于圖畫形象之美的;“人是有思想的蘆葦”,我也抖擻著提了一個想法,是針對初中生綜合思維和抽象思維的,感受更多的是大腦中認識知識的理性之美。形象之美,理性之智,教學審美的最高藝術。